“目前阳光玫瑰批发价是3元/斤—7元/斤,只要贴上‘晴王’的标签或者用标注‘晴王’的纸盒包装,销售单价都可以高出两倍不止。”有阳光玫瑰葡萄经销商向新京报记者坦言。


作为水果市场“网红”品种,近年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产量激增,价格大幅跳水。新京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阳光玫瑰葡萄的销售乱象也愈发明显。


在线上线下市场,不少阳光玫瑰葡萄以日本“晴王”品牌名义销售。实际上,日本目前仅有苹果和梨获准对华出口,所谓“进口晴王”纯属虚构。同时,国内的阳光玫瑰销售市场价格差异明显,主要同产地挂钩,但“高价”不一定对应高品质,混淆产地销售的现象也难以杜绝。


专家指出,治理乱象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线上线下监管执法、推动行业自律。其次,行业需提升果品品质,并加快国内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方式,为本土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市面上“晴王”葡萄均为假冒

“这是晴王,50元一箱。”


在北京某批发市场水果销售区,有销售人员向新京报记者推销自家的阳光玫瑰葡萄。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对方坦承“国产阳光玫瑰和‘日本晴王’一个品质”。


新京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线上线下市场充斥着各式包装的“晴王”阳光玫瑰葡萄,这些产品通过使用日文、韩文包装或贴上“晴王”标签,摇身一变成为“进口高端水果”,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北京朝阳区觅果时光店铺(青年路店),两款“晴王”葡萄包装盒上均写着中文“晴王”,并配以日文,售价分别为98元(约4斤装)、68元(2斤装)。在金台西路鲜多多店铺,还出现了“韩国晴王”“秘鲁晴王”等“进口版本”,其中“韩国晴王”礼盒标价高达353元(约4斤)。

在多家电商平台,新京报记者搜索“晴王”后发现,平台上有大量不同版本的“晴王”葡萄在售,且这些商品的标题均突出“晴王”二字。细看商品宣传页面,不少产品的外包装写有“晴王”并标注日文,以此暗示产品为日本进口。以福瑞达旗舰店为例,其一款产品的链接标题写着“晴王葡萄无籽香印提子”等字样,展示图片中,一串葡萄上贴着“晴王”标签并配有日文,极易让消费者误认为这是日本进口水果。

电商平台涌现的多款“晴王”葡萄。图/电商平台截图


当记者向多家店铺询问是否为真正的“晴王”时,部分客服未正面回应,称产品是国产阳光玫瑰;也有客服拒不回应,问东答西;更有客服直接声称确实是“晴王”。某电商平台“小杨农产品”店铺客服回应称:“这款葡萄的品种是阳光玫瑰,标题中的‘晴王’可能是表述有误差。”而福瑞达旗舰店客服则坚称是“正品”,并将口感差异归因于“光照水分等因素影响”。

新京报记者分别从“小杨农产品”店铺和“安先奇旗舰店”购买了自称“晴王”葡萄的商品。到货后发现,两箱“晴王”分别从江苏宿迁和陕西省渭南市发货,包装表面也未写“晴王”。品尝后发现,两箱葡萄口感较甜,但均存在果粒空心、果粒间挤压严重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晴王”这一葡萄品牌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日本农协2011年在冈山县注册的一个商标,类似于我国的区域公用品牌,品种仍然是阳光玫瑰。不过,据海关总署2024年9月2日发布的《获得我国检验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和地区名录》明确显示,日本目前予以准入我国水果的品类只有苹果和梨。这也意味着,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日本进口葡萄,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进口产品。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团队水果首席分析师赵俊晔表示:“国内所有宣称‘晴王’的都是国产的阳光玫瑰。很多经销商会打着‘晴王’的品牌做营销,主要是利润大,蹭着知名品牌混淆消费者认知。”

正如赵俊晔所说,假冒“晴王”泛滥的背后,是巨大的利润空间。9月底,有经销商曾向记者坦言,目前阳光玫瑰批发价是3元/斤—7元/斤,只要贴上“晴王”的标签或者用标注“晴王”的纸盒包装,销售单价都可以高出两倍不止。记者按照前述韩国“晴王”价格353元(约4斤)计算,单价高达88.2元,以批发价7元/斤来计算,高出11倍多。

这一现象还催生出了专门售卖“晴王”标签、包装箱的“生意”。新京报记者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发现,有不少售卖“晴王”塑料标签和“晴王”包装礼盒的店铺。有店铺的贴纸款式多样,价格便宜,700多张“晴王”贴纸仅10元左右,客服声称可定制,其中“华信包装用品一站式收购”店铺的该类商品销量超百单,有顾客评论“质量很好,还会回购”。

国内不同产地价格差异明显


新京报记者发现,即便是在国内的阳光玫瑰销售市场,价格差异也非常明显,主要同产地挂钩。有商户透露,以9月底零售端价格为例,云南产区的阳光玫瑰单价高达10元以上,四川产区的价格是5元/斤-8元/斤,其他产区的价格基本是3元/斤-6元/斤。


“云南产的香味足,更好吃。”据新发地某水果批发商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云南产的阳光玫瑰口感出众,在同类产品中价格最高。记者看到,云南产的阳光玫瑰120元一盒(5斤装),四川产的阳光玫瑰是100元一盒(5斤)。


百果园葡萄种植技术人员李伟常年在山东地区从事阳光玫瑰种植。在他看来,云南的阳光玫瑰之所以被视为国内优质产品,主要得益于几大优势:一是云南成熟期早,各种水果都还没有上市,价格比较理想,二是自然条件优越,当地光照充足、湿度适宜,利于果实发育。三是当地阳光玫瑰产业发展早,形成了成熟的种植管理体系,保证了稳定的高品质。这些优势使得云南阳光玫瑰的整体品质高于其他产区,价格也随之居高不下。


那么,不同产地、不同价位的阳光玫瑰,品质差异有多大,消费者能“吃”出来吗?


9月份,新京报记者分别在批发市场和东城区特吉特市场购买了店家宣称的云南产、四川产阳光玫瑰,云南的阳光玫瑰是10元/斤,四川产的阳光玫瑰是6元/斤。两串葡萄看起来果粒均有不同程度的挤压,品尝后发现两者口感相差不大,甜度较高,吃着均有空心情况。


左边为店家宣称的云南产阳光玫瑰,右边为店家宣称的四川产阳光玫瑰。新京报记者 刘欢 摄


新京报记者请一位阳光玫瑰种植户帮忙辨认上述葡萄产地。该种植户表示,只能判断这些是品质欠佳的阳光玫瑰,无法确定其具体产地。“即便云南、四川这样的优质产区,也难免会出现品质不达标的产品。”


李伟也解释道:“阳光玫瑰作为生鲜水果,单靠口感和外观很难区分产地。优质产区也可能因管理不当产出品质差的果实,而小众产区若种植管理到位,同样能种出优质阳光玫瑰。即便经验丰富的经销商,也很难从外观、口感上精准判断其真实产地。”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四川与山东产区的阳光玫瑰葡萄虽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品质已具备相当水准,只是整体价格仍略低于云南产区。


“地得”葡萄品牌创始人黑蔡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以今年地头收购价为例:云南产区在5月至7月期间的阳光玫瑰收购价可达每斤10元至15元,即便是9月上市的云南曲靖产区,收购价也维持在每斤5元至6元;而四川产区在8月至9月上市期间的收购价,则普遍在每斤1.5元至5元之间不等。


另有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一些商户为追逐高利润,将四川的阳光玫瑰冒充云南的来销售。一位批发商称:“云南、四川、山东的阳光玫瑰整体品质都不错,用四川的包装冒充云南产的,消费者仅从外观,口感等方面难以看出差别。”


除了部分不法商家会利用产地区域信息不透明,将四川、山东产的阳光玫瑰冒充为价格更高的云南产葡萄进行销售;也有商家将其他地区的产品包装成四川或山东产的阳光玫瑰流入市场。一位山东种植户称,有其他产区的种植户为了获取更高售价,会在阳光玫瑰上市期将整车葡萄拉到山东、四川等优质产区,冒充当地阳光玫瑰卖给销售商。而经销商难以识别出其中的“玄机”,往往稀里糊涂地收购这些水果。

为了获得更好的售价,阳光玫瑰市场还存在“错峰冷藏销售”的情况。前述新发地批发商户向新京报记者称,云南部分阳光玫瑰商户为追求更高收益,会在产季末期将阳光玫瑰采摘后送入冷库冷藏,等到春节期间再上市销售,以此借助节日消费热潮抬高售价。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波评价“错峰销售确实利润更高,目前的冷藏水平可以达到保鲜的目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峰期贱卖。”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和品牌建设

这些销售乱象的形成,与国产阳光玫瑰近年盲目扩张种植密切相关。


阳光玫瑰源自日本,国内2012年左右开始规模种植,彼时一串阳光玫瑰售价可达数百元,被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然而,2016年之后,国内开启大规模种植,随着2016年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截至目前国内种植面积已达150万亩,较2015年的15万亩增长近十倍,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逐渐形成,销售单价也从曾经的“百元一斤”降至如今的“几块一斤”。

而在追求高产量的过程中,部分种植户忽视了基础管理,如水肥调控和光照处理环节,导致果实糖度不足、果皮粗糙、果粒空心等质量问题频出。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体验,也引发了假冒“晴王”、产地混淆等不良销售行为。

赵俊晔建议,加强产地溯源体系的建设,通过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减少这些销售乱象。经销商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应在虚标产地、虚假营销等方面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商超、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产品产地信息、质量标志等属性和虚假信息的审核,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优质水果。

有业内观点认为,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需加强联动。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商标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国内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方式,为本土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应当牵头制定中国阳光玫瑰分级标准,从果形、甜度、风味、农残等多个维度对产品进行分类。同时,鼓励和支持区域公共品牌(如“云南阳光玫瑰”“大连阳光玫瑰”)和企业品牌的发展,通过品牌化运作,让“优质优价”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开始探索阳光玫瑰的品牌化路径,通过品牌化将水果分级,并引入溯源机制来保障果品品质,提升品牌形象。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