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玫瑰,10元5斤!”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陕西咸阳一家水果市场里,摊主正卖力吆喝。他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这是自家种植的,“产量太多,拉到水果市场贱卖。”
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水果市场发现,阳光玫瑰这个曾被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零售价动辄百元每斤的明星品种,如今已跌至几元一斤,部分地区地头收购价甚至跌破1元/斤。同时,大量消费者反映,阳光玫瑰品质明显下降,口感、甜度、香气均不如以往。
据统计,2014年,国内开始流行种植阳光玫瑰,2015年前后,全国阳光玫瑰总种植面积尚不足15万亩;到2025年,阳光玫瑰全国种植面积突破150万亩,实际种植面积可能超过200万亩。“盲目扩张”带来连锁反应:价格下滑,亩产攀升,果粒风味尽失,谣言不断滋生……产业陷入“高产—低质—低价—更高产”的恶性循环。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番阳光玫瑰价格“坍塌”后,行业将逐步淘汰低质生产者,为坚持品质的果农腾出空间。专家指出,行业仍有潜力,关键在于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推动品种、品质、品牌协同发展,实现阳光玫瑰的价值理性回归。
收购价跌破1元
“7月、8月,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品质差的阳光玫瑰,收购价低至几毛钱至一块钱。”有业内人士近期向新京报记者透露。
9月底,新京报记者走进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水果散货批发区,成筐的阳光玫瑰堆在地上,商户们积极推销,等着前来的顾客挑选。有商户将品质不佳的阳光玫瑰低价销售,也有商户吆喝着便宜甩卖。商户赵有仁一边熟练地搬运着阳光玫瑰,一边报价“批发3.5元一斤,零卖4块”。

9月底,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部分批发商摊位摆放的阳光玫瑰,批发价单价在3元/斤-7元/斤。
赵有仁坦言,今年阳光玫瑰产量大增,生意格外难做。7月份,他曾亲自到湖北、四川等产地采购,尽管对产量增加有所预期,但实际收购价格之低仍令他吃惊。“品质差的,收购价只要几毛钱一斤,这你敢信吗?”他介绍,一般品质的阳光玫瑰,收购价在1元/斤-2元/斤,仅山东、四川、云南等优质产区的阳光玫瑰收购价格高。“品质太差的也不敢收购,利润太低,几乎不赚钱”。
尽管地头收购价便宜,但在批发市场也难卖高价。赵有仁解释,7月-9月是全国阳光玫瑰上市高峰期,各经销商手中都有大量货源,为了尽快出货周转,批发商之间价格竞争激烈,导致批发价被持续压低。
“一天一个价,只能随行就市。如果从产地运输到北京的时间稍晚,就会错过价格较好的窗口,那一趟基本就赚不了钱。”他表示,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有些时候整批货几乎没有利润。“一旦发现果子开始变软或存放时间稍长,就只能赶紧降价处理,否则烂在手里损失更大。”

批发商赵有仁摊位成筐摆放的阳光玫瑰。
对于价格断崖式下滑,多年从事阳光玫瑰种植的百果园葡萄种植技术人员李伟感触良多:“太便宜了,今年在四川、湖南、湖北等产区,7月-8月上市期间,瑕疵果地头收购价低至几毛,品质较好的也仅2元出头。直到9月底产量收窄,部分地区价格才小幅回升至3元/斤左右。”
这与阳光玫瑰多年前初入国内市场时的“天价”形成鲜明对比。李伟及多位经销商回忆,2014年前后,阳光玫瑰刚刚兴起,被称为“葡萄中的爱马仕”,一串价格一度高达两百元。到2016年前后,其价格稍有下滑,但也在100元每斤的价格带上。有经销商介绍,在云南产区,2016年—2021年,仅地头收购价就可达150元每公斤,精品礼盒更是能卖到500-600元一盒。
与价格一同大幅下滑的,还有品质。不少消费者向新京报记者反映,如今的阳光玫瑰越来越难吃。“口感大不如前,每次买的时候都要挑,还不一定能挑到甜的。”北京消费者郭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为了挑到好吃的葡萄,她还总结了一套挑选方法,“颜色偏黄色的会甜一点,更爽脆”。
新发地批发市场一批发商回忆,“早期的阳光玫瑰最吸引人的是‘脆、香、甜’——果肉清脆、香气浓郁、甜度适中。而如今,很多果实只剩下单调的甜腻,开箱时再也闻不到从前那种扑鼻的果香。”与此同时,果肉质地也大不如前,部分阳光玫瑰口感偏软,果粒空心化,失去了标志性的爽脆。新京报记者网购的江苏、陕西渭南产阳光玫瑰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两箱果实均缺乏香气、果肉偏软,远未达到“脆、香、甜”的标准。
相比之下,优质产区的阳光玫瑰依然品质稳定,尚能维持较高价格。多位经销商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云南产区阳光、土壤条件得天独厚,加上规模种植管理水平较高,阳光玫瑰普遍品质好,收购价格依然较高。赵有仁也介绍,云南、四川的阳光玫瑰品质较好,地头收购价基本上要高于普通产区的2-3倍,品质较好的地头收购价能达到10元/斤以上。此外,精品礼盒包装的阳光玫瑰仍维持一定溢价。新京报记者在市场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有商户销售的山东阳光玫瑰礼盒装售价70元一箱(5.5斤),合12.73元/斤。尽管已是今年的高价,但比起过往的“天价”,仍不可同日而语。
产业由火热到退潮
从“百元神话”到“几元一斤”,阳光玫瑰如此“遭遇”的背后,是产业的退潮。资料显示,阳光玫瑰品种源自日本,是用“安芸津21号”和“白南”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因为育种地在日本广岛丰田郡安芸津町,最初被命名为“安芸津23号”。2003年9月重新命名,后续中文名通常叫阳光玫瑰。
“刚进入国内时,日本产的‘晴王’一串能卖到四五百元,口感非常惊艳。”李伟回忆道,独特的口感和高昂的价格吸引不少国内种植者尝试种植阳光玫瑰,2012年至2013年间,国内出现零星规模化种植,但由于技术不成熟、管理经验匮乏,多数种植户仍处于“交学费”阶段。
转机出现在2016年。云南建水产区凭借不断提升的果品品质打响知名度,当时阳光玫瑰价格高达200元/斤,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仍是奢侈品。此后,高昂的利润刺激着一批又一批种植户尝试种植,后续随着种植技术壁垒被逐步攻克,全国各地迎来种植热潮。
在很多葡萄种植户看来,彼时的阳光玫瑰带来的是“造富神话”。不少第一拨吃螃蟹的种植户一年可赚到百万元至数百万元。李伟给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国内规模化种植阳光玫瑰后,售价以串计算,单串地头收购价一度达到80元-90元,随后一路高涨,2018年可达到单串150元。而一串阳光玫瑰通常是1斤-2斤左右,一亩地产量至少是3000斤。若按照2018年的价格,单串以2斤计算,那么一亩地可以卖到22.5万元。“一个有10亩地的种植户一年营收就可以达到200多万,扣除成本后,赚个百万轻轻松松。”赵有仁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七八年前,这行太赚钱了,技术壁垒突破后,大家一窝蜂地跑去种植阳光玫瑰,种好了一年赚个几十万没问题。”
随着产量逐年增加,阳光玫瑰的价格下滑。李伟回忆,自2020年起,国产阳光玫瑰2021年最高收购价跌破百元,2022年云南地头收购价降至七八十元,甚至更低。但种植热情没有被浇灭,行业仍有大量新种植者加入,而原有的种植户也扩大种植规模。“即便价格回落,利润依然可观。2022年行情较好时,云南产区地头收购价仍能达到40元/斤。按亩产5000斤计算,扣除成本后,农户亩收益仍可达10万元左右。”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波向新京报记者介绍,2014年,国内开始流行种植阳光玫瑰,但形成规模的并不多。2015年前后,全国阳光玫瑰总种植面积尚不足15万亩,但2025年,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种植面积已超过150万亩,“内部讨论认为,实际种植面积可能已经超过200万亩。”
李伟介绍,2023年起,随着阳光玫瑰的产量爆发式增加,其价格出现急速下滑,当年不少产区的地头收购价甚至仅在6元/斤-12元/斤,农户收益也随之下降,一亩地收益基本上降到4万元左右,处于不盈利或微利状态。而到了2024年,阳光玫瑰产量大面积增加,价格持续走低,很多种植户难以盈利。2025年更是严峻,收购价格打破底线,80%种植户都是亏钱处理。8月份部分产区地头收购价甚至跌至几毛钱,“除云南、四川等优质主产区销售尚可外,其他地区基本只能低价抛售。”
产业退潮的直接后果是一批种植户离场。有业内人士曾经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山东莱西地区某村曾在2016年前后规划建设600多亩阳光玫瑰基地,吸引众多农户和返乡人员投身其中。2020-2022年间,这些种植户亩销售额可达10万元,收益丰厚。然而到2023年,受产能过剩与价格下滑冲击,大部分种植户陷入亏损,亩销售额腰斩至四五万元。至2024年,部分农户已放弃种植,将土地交还村集体。
品质和信任的考验
随着“淘金热”消散,阳光玫瑰这一曾稳居高端水果阵营的品种,首先遭遇的是品质考验。李伟指出,阳光玫瑰对水肥管理和光照条件极为敏感,需要精细的疏花、营养供给、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管理、灌溉和施肥时机选择等。
然而在实际种植中,许多农户奉行“产量优先”,导致很多阳光玫瑰的单串果穗过于密集,导致很多阳光玫瑰的单串重量从过去的合理范围猛增到3斤-4斤。亩产量也随之从原先的3000斤-4000斤飙升至7000斤以上。而过度密集的果穗导致养分分配不均,果实发育不良,品质自然难以保障。
品质的下滑,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消费偏好的影响——大果粒阳光玫瑰更受欢迎。王海波指出,品质优良的阳光玫瑰,果型和果粒其实偏小,更易凝聚香气、甜度和脆度。然而当下收购端普遍推崇“大果粒”,一些种植者为迎合市场,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人为放大果型。“调节剂本身并无食安风险,规范使用时,它是种植中的有效辅助剂。可一旦被不合理使用,果型虽大,风味却淡了,香气减弱,甜味变得淡薄,质地也不再紧实。”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团队水果首席分析师赵俊晔分析认为,阳光玫瑰行业正在陷入“低价竞争、品质失守”怪圈。为弥补价格下滑导致的收益减少,行业存在盲目追求高产,导致品质失守。而目前市场上高端果、普通果和次品果并存,品质参差不齐,品种形象受损,低价竞争加剧。
“阳光玫瑰要获得较高的品质,需要进行控产管理,亩产一般不超过3000公斤,但过去几年,许多种植户都意识到‘阳光玫瑰的红利期快过去了,要尽量抢这个红利期,要追求高产’。”赵俊晔称,这就导致为了追求高产、大粒、早上市,生产上留果过多、化肥和膨大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过度早采等问题凸显,大量风味寡淡、空心掉粒的低质果涌入市场,形成“高产—低质—低价—更高产”的恶性循环。
王海波和团队曾尝试破局,推广标准化种植,要求农户按照标准种植阳光玫瑰,遗憾的是被农户拒绝。他们担心没有经销商收购,导致赔钱贱卖,随后不了了之。李伟也指出,当前扭曲的市场需求,让坚持品质至上的种植户陷入两难。精心栽培、符合标准的阳光玫瑰,在市场上反而难以与只注重大果粒却口感欠佳的产品竞争。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挫伤了种植户信心。
在消费端,阳光玫瑰也在面临信任危机,网络上关于阳光玫瑰的负面评论不少,集中在频繁使用农药、通过甜蜜素增加甜度、靠膨大剂增大果粒等方面。关于农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强曾辟谣,指出大多数农药的半衰期在7天至14天,雨水可以冲刷掉,照射紫外线也可以分解,不用过度担心。李伟也强调,阳光玫瑰本身就是高甜品种,不存在“靠甜蜜素增甜”的必要,而植物生长调节剂若规范使用,反而能成为保障品质的关键环节。
赵俊晔也认为,负面舆情加速了阳光玫瑰的口碑下滑。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但噻苯隆等药剂不当使用和“阳光玫瑰洒24遍农药”谣传,增加了消费者对阳光玫瑰果品质量安全的担忧,消费信任受到冲击。
行业需“控产提质”
从2014年的崭露头角到2025年的盛极而衰,阳光玫瑰的十年浮沉,不仅是一个品种的兴衰,更折射出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命题。面对价格滑坡与品质危机,这个曾经创造“葡萄神话”的品种,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疯狂扩张后,阳光玫瑰行业已开启自动调节。李伟观察到,当前种植户群体出现分化:一部分种植户坚守品质路线,以质取胜,仍可以收获不错的收益;另一部分人则转向“妮娜皇后”等新品种,寻求新的利润空间。陕西咸阳一位农户向新京报记者坦言:“阳光玫瑰不赚钱了,明年打算改种妮娜皇后,这个品种更赚钱。”
与此同时,销售渠道也在积极求变。面对国内市场的饱和,赵有仁介绍,今年8月前后,大量阳光玫瑰通过出口渠道寻找出路,“身边不少经销商都走了出口这条路”。
李伟认为,行业调整具有必然性。“产业‘淘金热’已经成为过去,这两年正是行业的转折期。”他预测,未来阳光玫瑰将回归正常农产品属性,像普通葡萄一样,正常经营下每亩收益维持在0.5万元-1.5万元将是合理水平。“当行业利润回归理性,热度下降,退出的退出,放弃的放弃,最后全国的规模将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农户的收益有所保障,产业就回归到健康状态了。”
农学方面专业人士邓建国认为,当前阳光玫瑰价格暴跌,实际上是市场自我调节的必然过程。“市场正在淘汰那些投机取巧、品质低劣的生产者,为坚持品质、有品牌意识的优质果农让出市场空间。”他强调,“消费升级还在继续,未来的消费市场一定是‘优质优价’。”
对于行业发展,王海波指出,行业乱象的根源是前期无序扩张导致行业种植管理混乱、品质下滑,要实现规范化发展,必须控制种植面积,淘汰管理不善、品质低劣的果园,提升果品品质。他强调,必须做好科普教育,扭转“以大小论品质”的市场偏见,“让消费者和经销商认识到,并不是越大粒的葡萄品质越好”。
赵俊晔认为,当前,阳光玫瑰已经形成较大产能规模,产业发展亟待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应当以市场消费为导向,以产品多元化、品质化为目标,走区域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控产提质”,其中“品种、品质、品牌”是构建特色果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在提质道路上,部分地区已开启管理规范。2024年9月,广西上思县发布《农产品网络营销标准体系—阳光玫瑰葡萄(试运行版本)》,对网络销售的阳光玫瑰葡萄的果实质量等级进行明确划分,设立特级果、一级果和二级果的质量等级。2025年初,湖南澧县出台“葡萄品质提升十条”,明确亩单产上限5000斤、果实糖度达到17度以上,严格执行水肥与病虫害防治标准等。
发展还需多方协同。赵俊晔建议,阳光玫瑰产业发展应以品质管控为核心,品种、品质、品牌协同发展。政府有关部门需引导产区和种植户坚持控产提质、科学管理、完熟采收,保证果品品质和风味,以稳定优良的品质和合适的价位吸引消费者回归;其次,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以品种打造品牌,以品牌保证品质,以品质实现溢价,优化果品供应。
“建议适当缩减非优势产区的面积,引导优势产区、传统产区和高端果园、普通果园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如优势产区主攻高端市场,传统产区聚焦大众消费等。另外,对于产业发展,各地相关部门及行业应加强生产管理规范和分等分级规范的制定和落实,引导种植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种出优质水果。”
(文中赵有仁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穆祥桐
本文图片 刘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