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新银龄”崛起:中国步入银发新时代


秋意渐浓,重阳已至,“银龄族”再次成为社会的聚焦人群。


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中国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未来十年,这一数字还将以每年超千万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预计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这不只是一个人口结构的拐点,更是一场社会模式与生活心态的重构。



人口变老,生活方式却正在变“新”。


老龄化的加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经济故事——围绕“银发群体”的消费与服务正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根据《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5)》的测算,以2020年为基期,在人均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21.7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27.8%,约占GDP的10.9%;2050年将进一步扩大至63.5万亿元,占GDP比重15.9%。即使在中等增长情境下,到2050年这一数字仍将接近50万亿元。


一个属于“银发”的超级消费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数字化的浪潮,也让这一代“银龄族”变得前所未有的“年轻”。他们会发朋友圈,会用拼多多、抖音、小红书,会在线上挂号、买票、组团出游。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60岁及以上网民已达1.6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2%,意味着每两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活跃在网络世界。他们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数字生活,为“银发经济”的线上生态提供了真实的用户和场景。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布局,加快制度设计与政策落地。


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首次把银发经济从“养老”扩展为覆盖50至60岁人群的“备老经济”,意味着银发经济不只关乎“老年”,还是一场从中年开始的全生命周期规划。


在2025年10月23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中,银发经济被进一步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发展医育、医养结合服务,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而这一切的主角,正是那一代生于60年代、成长于经济腾飞的“新银龄族”。


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健康状况好、消费意识强,更愿意学习和体验新鲜事物。他们不再把“退休”视为结束,而是主动开启人生的“第二赛道”:去学习、去旅行、去健身、去创业。


他们是当前社会中最具潜能、最具消费意愿的新力量。在重阳佳节之际,新京报贝壳财经通过问卷调研推出《2025年新银龄生活方式报告》,梳理出银龄生活与消费的八大新趋势:


“新银龄”趋势一:疗愈旅程:从“打卡”到“心灵栖息”


“新银龄”趋势二:品质探索:从“多走走”升级为“精致走”


“新银龄”趋势三:智慧融网:银龄数字生活全面升级


“新银龄”趋势四:理性悦己银龄族精致生活新主张


“新银龄”趋势五:主动健康:银龄族进入品质养老时代


“新银龄”趋势六:科学守护:健康消费走向理性与实效


“新银龄”趋势七:终身成长:兴趣学习激活生活能量


“新银龄”趋势八:智享居家:银龄服务迈向主动适老化


他们的消费图谱,折射出中国老年人正在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代际转变,折射出他们“自主、愉悦、价值再创”的生活态度,“新银龄”不再只是一个年龄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重新定义“老去”的模样。


问卷描述


本次深度调研共回收有效样本125份。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受访者占63.2%,男性占36.8%,性别比例约为6:4。在年龄结构方面,受访者主要集中在50至60岁区间,占比近六成;其中,50至55岁的女性受访者比例最高,达到25.6%。61至65岁群体占比约20%,66岁以上受访者约占两成。


从居住地来看,一线城市占45.6%,三线及以下城市占31.2%,其余为二线、城乡结合部等;过半受访者以退休金或养老金作为经济来源,26.4%以工资收入为主,显示多数受访者经济来源稳定,且具备一定消费自主性;收入方面,月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元至8000元的受访人占比近六成,呈“腰部集中”特征,同时从3000元以下到1.2万元以上各档均有分布。 





二、银龄生活方式八大趋势


趋势一:疗愈旅程——从“打卡”到“心灵栖息”



清晨七点,62岁的张阿姨和三位老友走进太庙(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参观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庄严殿堂,深刻体验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深厚底蕴;前往正阳门,感受古都北京的雄伟壮观,游览南中轴御道,追寻皇家御道的历史足迹;晚上看京剧表演,领略国粹京剧文化魅力。


“以前旅游是走马观花,现在是找回自己。”张阿姨说。这趟行程被她们称为“身心双修之旅”。 


这一代“新银龄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行”,而更在意旅程带来的疗愈与文化体验。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进步,中国老龄群体的消费正在从“保基本”走向“享生活”。他们受教育水平更高、消费实力更强、对新事物更友好,与年轻人的消费观越走越近。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反向影响父母一代,代际之间的边界正在悄悄消融。


“银发出游”已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增长引擎。携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20日,平台50岁及以上银发人群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6%,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其中61至65岁增速达58%。


在新京报贝壳财经的深度调研中,近八成银龄族每年至少出门旅行一次,超过两成每年旅行3至5次,还有3.2%出游6次以上。对他们而言,旅行早已不再是节庆里的“奖励”,而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他们选择用旅程与世界重新建立关系。



在出行选择上,银龄族更注重“舒适、省心与体验感”的平衡,他们不再追逐“景点打卡”的速度,而更在意“过程”的温度——看风景,是为了放松;走出去,是为了疗愈。调研显示,自然风光类旅行最受欢迎,超七成受访者偏好此类路线,其次是人文历史和康养休闲,占比分别为35%和32%。


银龄族更青睐那些“既能看风景,也能养身心”的深度旅程。携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主题玩法上,银龄族更青睐兼具自然风光与深度体验的旅拍、养生、研学、歌舞等主题游,截至9月20日,2025年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近100%。其中,携程“老友会”推出的“老有意思旅行团”以文化研学、健康养生、换装旅拍、歌舞体验、摄影交流与轻户外探索为六大特色主题,深受银龄客群喜爱——在内蒙古线路上随专业舞蹈老师草原起舞,在成都研学线听水利专家讲解都江堰、青城山修习八段锦……旅途,成了一场身心双重滋养的文化之旅。


“民以食为天”,银龄族的旅途也重在“味”。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最愿意为美食付费,既要口味与营养,也要地方特色与氛围感。其次,有60%的受访者愿意为更省心、更舒适的交通与住宿投入。比起价格,他们更在意“安心感”,例如更宽敞的座位、更近景区的酒店、更友好的医疗配套等。



同时,银龄族还愿意在文化与康养类项目方面付费,其中,40.8%的受访者愿意为景点门票、演出等文化体验买单,32.8%愿为温泉、理疗等康养项目付费。“看风景、享文化、养身心”的复合型需求正成为新银龄旅行的标配。他们出发的目的,已不只是看世界,更是让自己与世界重新对话。


趋势二:品质探索——从“多走走”升级为“精致走”



65岁的李先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去年6月,他报名了“福建霞浦+平潭5日游”精致摄影团,专业摄影老师全程指导拍大片,行程从定格清晨的第一缕晨光穿透云海,拍到黄昏最后一抹晚霞染红滩涂。


“这不是跟团游,而是同好深度交流。”他说自己每年都会计划一次“远方”之旅,用镜头记录第二人生。像李先生这样的银龄旅行者正在增多,他们不只是出发,更懂得如何“出发得好”。


从旅行平台数据来看,50岁及以上银发族正成为文旅市场中最具消费力、最具有规划意识的人群。在携程平台上,他们的平均消费金额约为年轻人的三倍,半数以上用户在平台上的消费超过3000元。


“高端产品”成为关键词——从“老友会严选”的“斯里兰卡9日游”到“土耳其10日游”及“摩洛哥+突尼斯14日游”,这些带有文化和异域色彩的线路,正在被银龄族追捧。其中,斯里兰卡线路在一周内订单破千,同比增长超过100%。


错峰出行是银龄族旅行的一大特征。携程数据显示,银龄族工作日出游占比约64%,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节假日出游仅占约12%。他们更偏爱“深度游”——行程周期长、距离覆盖远,目的地既有乌鲁木齐、张家界、丽江,也有曼谷、伊斯坦布尔和巴黎。


这届“新银龄”,早已把世界当作他们的后花园。新京报贝壳财经调研显示,有45.6%的受访者选择自由行,但有专业机构协助规划的半自助行和定制型旅行也同样受到欢迎,超三成受访者偏好这种“省心又不失掌控感”的方式。剩下约两成偏好跟团游。


携程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2025年50岁以上用户的跟团游订单量同比增长约45%、定制游增长约25%、自由行增长约20%。


消费不只是变多,更在变“精”。



在出行方式上,铁路仍是首选,占比高达79.2%;其次是自驾和飞机,占比分别为41.5%和41.0%。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旅游专列仍属“小众”,但有10.4%的受访人将其选为最常用的出行方式之一。


张女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她的母亲曾经过朋友推荐,和朋友一起坐旅游专列去长白山旅行。“因为有的老人会晕车、晕机,坐列车大家的接受度会高很多。”她介绍道,每到达一个目的地,乘客都可以把大件行李留在列车上,只携带小包下车游玩,这种“行李随车”服务为年长者的长途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调研结果也显示,银龄族在选择专列或旅行团时,最在意的不是“去哪”,而是“怎么去得安心”。72%的受访者希望行程节奏更慢、活动量适中,“不太累”成为他们出行的首要考量,行程轻松甚至超过价格因素,成为最受关注的要素。同时,约六成受访者将“价格合适”以及“有医生、领队或照护人员随行”等安全保障列为出行的重要条件,体现出这一代银龄旅行者理性、务实且注重体验质量的特征。



从地域分布看,在携程平台下单的50岁以上人群中,其所在地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占比超过40%,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合计占近三成。银龄族的高消费能力不仅推动了文旅市场的产品创新,也让“高端定制化”成为产业新蓝海。


整体来看,银龄族的文旅消费呈现从“量”到“质”的升级趋势:他们不仅出行频次高、消费能力强,同时对高品质、个性化、深度体验和安全舒适的需求也不断增强。


趋势三:智慧融网——银龄数字生活全面升级



58岁的任叔每天的“早课”,是打开手机先刷视频、再看股票,顺手在电商平台下单一袋云南小粒咖啡。他打趣道,“我可不是老年人,是网民”。


过去常被认为与互联网“绝缘”的银龄一代,如今正成为数字生活的新主力。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数字经济的普及,银龄族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写。从线上购物到健康管理,从短视频社交到在线学习,他们不再“被动学习”,而是主动适应,甚至影响着家中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新京报贝壳财经调研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银龄族具有线上购物习惯,其中51.2%表示“经常购买”,仅有不足10%的老年人几乎不进行线上消费。即便是70岁以上的群体,也有40%的人习惯在线下单。


数字化,正在成为他们新的生活日常。 



在购物渠道选择上,银龄族的偏好呈现出清晰的分层。


传统综合电商平台仍是主阵地,占比76%,界面清晰、流程熟悉、客服响应快等“老朋友式”的体验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同时,社交与内容型电商的渗透力正持续增强,成为新的入口。有36.8%的银龄受访者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平台购物,“内容即消费”也在银龄族中日趋流行。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以短视频讲解、达人分享、直播带货等形式,让老年人在信息流中“看中就买”,并在互动中获得“陪伴感”。


此外,微信生态同样是他们的重要消费渠道,24.8%的受访者会通过微信小程序或朋友圈购买商品。熟人推荐的信任感成为他们数字消费的底层逻辑,他们不是被算法捕获,而是被熟悉的人和语气打动。


相比之下,尽管在价格与便捷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社区团购的渗透率仍有限,仅有18.4%的受访者选择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平台。由于社区团购商品结构偏重日配生鲜,对操作流畅度与即时响应的要求较高,部分银龄用户仍存在“心理门槛”。不过,随着“助老团长”模式兴起、线下自提体验优化,这一市场在三、四线城市与城乡结合区域依然蕴含潜力。



可以预见,当“数字熟手”成为银龄族的主流身份,互联网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世界。在屏幕那头,银龄族买菜、看剧、学习、交友,用自己的方式让数字社会变得更温柔、更有温度。


趋势四:理性悦己——银龄族精致生活新主张



62岁的田阿姨每天的“仪式感”是:早晨敷面膜、喝一杯黑咖啡,再出门上小区物业组织的插花课。最近她还团购了“变美三件套”——纹眉、纹眼线、纹唇色,“半永久妆容看起来更显气色”。


“悦己消费”的浪潮,正温柔地吹向银龄族。长者不再是理财保守、消费谨慎的代表,如今他们以一种“理性又不失讲究”的方式为自己投资。特别是以50至60岁人群为主的新一代银龄族,正以更开放的心态与更强的消费自主意识,重新定义老年生活的边界。


近年来,银龄族的消费升级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分化特征。调研数据显示,越年轻的银龄族,越愿意为提升个人生活品质花钱。在护肤消费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50至55岁受访者中,经常购买护肤品的比例达到29.5%,而自行购买(经常+偶尔)的总体比例超过七成;在56至60岁年龄段,这一比例降至约五成;60至70岁受访者的主动购买率仅约三成。而70岁以上人群又重新升至 40% ——他们的选择背后,是从“别人送我”到“我为自己买”的心态变化。 



年长一代依然延续“节俭务实”的传统,更注重功能性与性价比;而年轻银龄族,则倾向“理性精致”,他们不盲目追潮,但对生活品质有明确的标准。 


在服饰消费上,银龄族“理性悦己”同样清晰。调研显示,73.6%的受访者将“舒适实用”放在首位,20.8%选择“质量有保证”,仅有5.6%把“好看时尚”放在第一位。


对他们来说,美不是追逐潮流的外在标签,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得体感”。面料柔软、剪裁合体、方便打理、适应气候,构成了银发族的“高级感品质公式”。


在城市中产阶层的银龄群体中,“有品质地老去”正在成为新的生活理想。这种“悦己”不是奢侈,而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生活掌控感。



趋势五:主动健康——银龄族进入品质时代



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老龄化进程加速及全民健康意识提升,中国保健品行业渗透率与市场规模正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已达约3879亿元,同比增长近30%,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5000亿元。与此同时,根据Euromonitor数据,2023年我国保健品人均消费额仅为40.5美元,仍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增长空间。


健康意识的觉醒,也让年轻银龄族的决策更加独立和主动。调研显示,50至55岁人群中,“自我投资、自主决定”健康支出的占比接近六成。随着年龄增长,对家庭和社会保障的依赖度同步提高。7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33.3%需要与子女共同商议健康决策,46.7%依赖社保或医保报销。


过去“看病”是被动的,现在“养身”是主动的,也是理性的。银龄族懂得“健康要投入,但投入要有分寸”,他们在理性与追求之间,找到了自己的“收支平衡点”。


调研显示,健康支出与月收入呈正相关。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群体中,超过七成将健康支出控制在500元以内;而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中高收入群体中,近半数每月健康支出在500至1000元之间;在月收入超过1.2万元的高收入者中,约三成每月健康支出超过1000元。


收入提升的不只是购买力,更是一种健康投资的意识。银龄族不盲目花钱,而是更清楚地知道花在哪里,才能真正带来“身体上的回报”。



调查数据显示,银龄群体在选择康养产品与服务时呈现出明显的居家优先趋势。其中,52.8%的受访者倾向于居家康养,包括护工服务和医疗器械使用,体现了老年人对于熟悉环境和个性化照护的高度需求。社区康养服务紧随其后,占比48%,说明社区作为生活半径内的服务场所,其便利性和社交属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银龄群体认可。


相比之下,康养基地或度假旅居的选择比例为27.2%。出行式康养虽然具有体验感和旅游属性,但对多数老年人而言,便利性和生活连续性仍是首要考虑因素。



这一需求也在服务供给端得到响应。


58到家平台2024年数据显示,护老保姆需求年同比增长21%,居家照护需求持续高涨;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培训课程中,针对“一老一小”的专项照护课程占比达到70%,报名人数Top 3城市为北京、深圳和武汉。居家康养的专业化需求正在迅速扩大,同时推动养老服务从经验型向标准化、系统化发展。


为满足银龄群体多样化需求,58到家构建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养老课程体系,覆盖老年人心理引导、肌力训练、认知症护理、慢病照护、应急救护及康乐活动等内容,融入国际先进理念,如联合日本专家开设的“日式介护”课程,推动国内养老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


以52岁的李阿姨为例,通过58到家的专业培训,掌握了老年心理沟通和慢病护理技能。在服务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王大爷的过程中,她运用非指责型沟通和应急处理技巧赢得信任,既提供生活照护,也成为精神慰藉者,实现了从普通家政员到“星级护理员”的成长。


整体而言,银龄族康养需求以居家为主、社区为辅、度假旅居为补充,58到家的专业培训与数字化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对安全感、个性化和品质化的需求,也有效支撑了居家康养模式的落地与推广,成为中国银龄生活方式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趋势六:科学守护——健康消费走向理性与实效



67岁的周叔曾经是“保健品囤货达人”,每年“双十一”购物节,家里塞满了各种胶原蛋白粉、维生素片、深海鱼油等。如今,他更信赖医生推荐的膳食计划,“不是多吃点就健康,而是吃对、吃准、吃得简单”。


这一代银龄族健康观念的转变,正从“盲目补充”走向“科学守护”。 他们不再被“神奇功效”吸引,而是更在意效果是否真实、方法是否可行。健康消费的主旋律,从情绪驱动变为理性判断。


银龄族的健康消费正逐渐从“治疗导向”转向“监测与预防”。调研显示,体检、营养食疗等健康管理类是受访者中最主流的消费选择,占比为41.6%;其次是保健品、营养品和健身运动课程,占比分别为39.2%和31.2%。


可以看出,当代银龄族的健康观念已逐渐从事后治疗向前端预防和主动管理转变,他们不满足于事后补充或单一治疗,而是更倾向于通过科学监测与系统化投入主动管理自身健康。这也推动了专业化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增长。



不过,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中,银龄族也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知易行难。他们知道怎么做,却常常难以坚持。调研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坦言,一旦体检指标正常,就容易放松警惕,忽视对慢性病的预防;另有44.8%的人表示,虽然每天都在收集健康信息,但真正能落实到行动的却寥寥无几。


他们的健康意识正在觉醒,很多人“懂得很多”,却仍停在原地。健康知识被切割成片段:一次讲座、一篇推文、一条短视频都能引发兴趣,却难以沉淀成习惯。



因此,如何让“知道该做”变成“真的去做”,正成为健康服务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银龄族不缺信息,他们缺的是陪伴式引导与可执行方案,一个能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把行动坚持下去的体系。


在健康支出上,银龄族表现出鲜明的“务实理性”,其对专业营养服务的付费动机通常由明确的健康警示触发:其中“体检指标异常”和“患慢性病需控制饮食”是两大主要场景,占比分别为49.6%和45.6%。相比之下,以“明确减重”为代表的改善型目标付费意愿不足10%,在银龄族的认知中,专业营养服务仍偏向 “医疗干预”,其作为日常健康投资的潜力尚待挖掘。但“理性克制”的消费习惯,也是银龄健康消费成熟化的标志。



银龄族要的不是花哨方案,而是“能坚持、见成效”。在营养食疗方案的期望方面,“科学有效”与“经济实惠”共同成为受访银龄族最重视的两项标准,支持率均接近六成。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强调方案需“简单易行”。在追求健康效果的同时,银龄族也高度重视方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成本可控性,体现出理性务实的消费态度。



银龄族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期望呈现多维度特征,意味着结合科学数据、个性化需求和可执行方案的服务,将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面对这一需求,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把“科学健康”落地到日常。作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创新提供方,以长轻集团为例,其长期致力于推动营养科学在日常饮食中的落地实践,构建了以数据追踪、个性化方案和持续指导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体系。


区别于传统医院“挂号问诊”模式,长轻开拓院外健康管理服务,营养师团队为用户提供每日跟踪与动态调整,实现了从体检数据洞察到日常饮食精准介入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目前,长轻已汇聚800余位持证营养师,持续助力慢病预防与健康习惯养成。


2025年10月19日,“长轻营养师膳食守护联盟”在长轻健康节上正式成立,旨在推动膳食健康服务的标准化与知识普及,为公众提供更科学、更易践行的营养指导。


除了追求经济性,银龄族也非常重视营养食疗方案的科学性。长轻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生共同完成了“4816营养食疗体系”研究,结果显示,12 周“4816 营养食疗体系”干预可显著改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患者的体重以及血糖、血脂代谢指标,为以上慢性病的膳食干预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长轻健康体系的持续优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同时,为提升新银龄群体对慢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的认知,长轻营养师团队多年来深入全国多地社区,开展营养讲座与食材选购指导等公益活动,将科学健康管理融入其日常生活,助力他们构筑更坚实的健康防线。


可以预见,银龄族的健康消费正从“盲目投入”迈向“科学管理”。未来,他们将更加关注长期可持续的健康投资,科学有效、经济实惠、操作简单将成为这一代银龄族选择健康方案的“三要素”。


趋势七:终身成长——兴趣学习激活生活能量



66岁的陈叔,每天早上练完太极,回家跟着视频直播学书法;周末去老年大学上摄影课,还自己剪辑短视频Vlog(视频记录),“学习让我感觉自己还在前进,老了不代表要停下”。


这正是新一代银龄族的真实写照。


随着“银发网红”在社交媒体平台涌现,他们以高能量的生活状态和乐于尝试的心态,生动诠释了那句流行语,“岁月可增白发,却不减光芒”。他们用行动重塑了“老年”的定义,也让社会开始重新理解“终身成长”的含义。


他们不只是“安享晚年”,更是在“经营生活”。调研结果显示,银龄族的生活方式逐渐从被动消遣转向主动探索。相较于单纯娱乐,他们更愿意把时间与预算投入在“看得见成长”的地方。


健康依然是生活的基石,他们更注重体能维护与身心活力的保持。在日常支出与活动分布上,健身与运动成为最受欢迎的领域,占比达41.6%。但这场“终身成长”的浪潮远不止于此:近两成银龄族选择学习新技能,从智能设备使用、摄影到手工制作,他们积极拥抱 “数字生活”、更新“斜杠技能”。精神层面上,唱歌、跳舞、书画等文化娱乐活动合计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在他们的世界里,“学习”与“乐趣”早已融为一体。



社交媒体成为银龄族连接世界的新窗口。微信生态仍是银龄族的核心社交阵地,既是沟通工具,也是情感桥梁,受访者使用比例达到82.4%。与此同时,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使用率已近六成,银龄族开始在镜头前表达自己,也在评论区结交新朋友。更年轻、开放的银龄用户也开始尝试小红书等内容型社区,占比约五分之一。他们跨过代际壁垒,在算法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从使用时长来看,有超过半数受访者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一小时,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每天花费时间超过两小时。他们在刷视频、晒生活、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自己的“线上存在感”。



学习力,就是新的生命力。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银龄族曾经或正在参加兴趣班与培训课程,另有四分之一表示“虽未参与但有兴趣”。他们的学习需求依然旺盛,“终身学习”正在从口号变成现实,学习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而是银龄生活的精神燃料。


趋势八:智享居家——银龄服务迈向主动适老化



68岁的王阿姨家里,最近多了几样“新装备”:浴室加了防滑垫和安全扶手,厨房装上感应灯,手机里还多了个“会说话的医生”——AI健康管家 AQ——“现在摔倒、吃错药、看不懂(体检)报告这些事,都没那么怕了”。


对越来越多的银龄族而言,居家养老是主流选择,家居装置的适老化水平也因科技发展而日益提升。


俗话说,人过六十怕摔倒。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且年龄越大,因跌倒而伤亡的风险越高。但仅需一些简单的空间改造,如地面防滑处理、关键动线安装扶手、浴室加装助浴设备与安全浴凳等,就能显著降低风险。


然而现实中的行动者并不多。目前,多数银龄族对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仍处于观望或未行动状态。调研显示,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方面,仅12.8%的受访银龄族表示已进行过改造,超过半数受访者尚未将其纳入考虑。


家住广西的韦先生今年恰好60岁,虽然他表示正在考虑进行改造,但并未主动进一步了解。“主要还是年纪没到,暂时不需要。”他说。有过改造经验的张女士也表示,她在家中卫生间为老人安装了扶手,但这是在老人病后出现了明确的适老化需求才进行的。


这体现了背后的心理、经济和认知等多重因素。心理上,他们认为在身体健康时暂无需考虑适老化改造;经济上,他们觉得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认知上,部分老年人缺乏系统方案和服务信息。这三重障碍,让许多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实际投入、主动改造意识和动力都略显不足。


这种观望态度也延伸到了为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付费的意愿上。调研显示,仅13.6%的受访者明确愿意为此付费,63.2%表示将视具体情况而定,另外约四分之一表示不太愿意或不会付费。



适老化的缺口,不只在家里。


调研数据显示,高达88%的受访者表示曾遇到过各类问题,其中“看不清、看不懂”与“买得累、走得累”是最突出的两大症结。超过六成受访者反映“商品标签与说明书字体过小”;其次,“产品说明难以理解”“商场拥挤、缺少休息座椅”并列占比36.8%,反映了产品设计与公共设施在适老化层面的双重缺失。


此外,支付方式繁琐、电梯难找、包装难开……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们与便利生活之间的“隐形台阶”。 这种不便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问题,更是服务意识与设计理念的缺失。适老化,不该是“老了再补课”,而应成为社会的设计起点。



尽管越来越多老年人“触网”,数字鸿沟仍然存在。整体来看,四成受访者可以独立完成各类手机操作,但分年龄段差异明显:50至55岁人群中有57%在使用智能手机或App时无需帮助,而在70岁以上群体中该比例降至13%。


在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完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在7%至9%之间。他们的数字生活,仍需依靠家人协助。“让老年人能用、敢用、想用”,正在成为数字时代最具温度的命题。 



随着适老化需求的持续增长,科技正逐渐成为居家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6月26日,蚂蚁集团推出AI健康应用AQ,为银龄生活带来了新的可能。基于蚂蚁医疗大模型开发,支持语音、图文、视频等多模态交互,提供皮肤疾病识别、报告解读、就诊咨询、健康档案等上百项功能,并连接全国5000多家医院、近百万医生及300多个名医AI分身。


老年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据国家卫健委与中国疾控中心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75.8%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高血压患病率49%,控制率仅7.6%。AQ数据显示,老年用户最常咨询抑郁、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老人失眠类咨询中,超四分之一在零点后发出。此外,约23%的慢病咨询由子女代为提问,长期健康管理存在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AQ提供血压、血糖智能解读及异常预警,慢病用药提醒,健康档案共享子女,实现远程监控。8月18日,AQ推出AI系列打假举措,设立“银发打假团”,辨识虚假医疗信息,并联合300多个AI名医分身提供线上咨询,提升老年群体信息安全感。


通过数据监测、远程管理与信息防护,AQ探索科技融入老年生活的路径,为居家养老提供辅助工具,也为未来银龄生活、社区服务与线下医疗构建更完整的“智享生活”生态奠定基础。


当科技、设计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适老化”就不再是补救,而是一种主动选择。防滑地砖、防骗AI、远程健康管理、智能家居系统……都在帮助银龄族更独立、更安全、更自信地生活。


结语:新银龄:从被照顾者到生活的主理人


银龄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照护的对象,而是积极塑造生活方式的主角。从疗愈旅程到高端定制旅行,从数字化生活到理性悦己消费,从主动健康管理到科学守护,从终身学习到智享居家——我们用八大趋势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新银龄族正在用行动,重写“老年生活”的定义。


他们在消费选择中追求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在生活方式中兼顾身心健康、文化涵养与社会参与。他们既懂得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也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学习、尝试、表达、分享。


这种变化,不仅重塑了文旅、康养、健康管理、智能家居等产业格局,也为社会政策制定与商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驱动社会服务体系向更精细、更有温度的方向升级。


他们不追求永远年轻,而是选择优雅、健康、有尊严地老去;不以年龄定义人生,而用新的学习力、探索力与消费力,延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未来,全社会需要在制度设计、产业创新与文化塑造上形成合力,让每一位银龄族都能在健康、安全、便利与尊严中安享生活,让“新银龄”不只是一个人口统计概念,更是一种社会活力,一种文化精神,一种让人期待的生活方式。


当他们重新定义老去,也在重新定义未来。



统筹:任娇

记者:董怡楠 杜晓彤

设计:任婉晴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