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是第13个“世界压疮预防日”。这一全球性倡议由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EPUAP)于2013年发起,定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压疮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今年主题以即刻行动来远离压疮为倡导,旨在提升公众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普及预防与护理知识,促进医患家三方协作,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北京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霞指出,压疮预防是系统工程,需要从医疗机构到社区、家庭的全链条协作。


压疮,医学上称为“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王霞介绍,压疮是因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造成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好发于骶骨、足跟等骨隆突处;也可能源于医疗器械的压迫,如无创呼吸机面罩可能会造成面部压力损伤。压疮不仅发生于皮肤表面,鼻胃管等器械也可能对鼻腔黏膜等造成压疮。


《压力性损伤临床防治国际指南(2019版)》数据显示,全球医疗机构内压疮发生率为6.5%—14.8%,在老年、长期卧床及重症患者中风险倍增。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压疮预防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紧迫挑战。


“压疮不仅导致患者剧烈疼痛,延长康复周期,还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给患者、家庭及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王霞强调,压疮对精神的摧残同样严重,可能导致患者压力、抑郁、焦虑,社会功能受限,其自主性、安全感和幸福感会大大降低。因此,护理必须注重隐私保护、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倾听患者需求,鼓励其参与决策,以增强患者的自主感与尊严。


如何更好地预防压疮?王霞表示,压疮预防需要去除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的因素,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更换体位的频率,同时可以使用一些专业床垫,如具有防压疮功能的泡沫床垫、间歇充气床垫等。除此之外,压疮的发生还与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组织的营养状况等息息相关,因此还需要提升患者自身的营养状态。王霞特别提醒,老年患者皮肤比较脆弱,容易损伤,需要做好皮肤护理:日常洗浴或清洁后及时涂抹润肤乳,避免皮肤过于干燥;失禁者及时清洁,避免局部皮肤处于潮湿环境;在为其翻身时应避免摩擦伤口,翻身床垫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然而,更严峻的是认知与照护的巨大缺口。居家照护者急需专业的压疮护理知识,却缺乏系统学习途径;公众普遍存在“只有长期卧床才会产生压疮”的认知误区,忽视了久坐、使用医疗器械等潜在风险;基层与居家场景下的专业护理资源亦明显不足,共同构成了压疮防治的深层挑战。


面对挑战,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是第一步。王霞指出:“移动受限、活动受限、承受压力或剪切力大、有既往压疮史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都是压疮易发人群。”她提醒,除了长期卧床需警惕压疮外,老年慢病患者常因呼吸面罩、导管等器械导致局部持续受压,组织缺血缺氧,加上皮肤弹性差、循环慢,易引发压力性损伤,需要定时更换器械位置、使用减压敷料保护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加强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


近年来,压疮防治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探索。部分医院已经尝试采用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压疮风险的早期识别和动态预警,为临床干预提供了精准的时间窗口。王霞介绍,以北京医院为例,医院将院内发生的压疮作为护理敏感指标进行管理,压疮高风险患者入院后会进行压疮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其实施对应的护理措施,每周还会有专科护士对全院住院患者巡诊,因此院内压疮发生率很低。此外,王霞提及,目前压疮预防在北京已作为专项护理项目收费,医院也会培养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


针对居家照护者,王霞建议遵循“勤翻身、勤观察、勤清洁,加强营养”的“3勤1加强”原则。具体而言,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坐位者每半小时减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对风险部位使用敷料保护,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购买棉圈、气垫圈用于骶骨或足跟位置的压疮预防,这类产品虽然可以让骶骨、足跟部位悬空,却可能导致垫圈接触皮肤处产生压疮。针对足跟压疮预防,可以用软枕将小腿垫高,膝盖部位稍微弯曲;针对骶骨压疮,则可以使用泡沫床垫或交替压力的床垫等。


“压疮预防是系统工程,需要从医疗机构到社区、家庭的全链条协作。我们期待通过‘世界压疮预防日’活动,提升公众及医护人员对压疮风险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力,让压疮预防成为全民健康行动。”王霞表示。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