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现场体验云迹科技机器人产品。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吉喆 摄


“我想要一瓶水”“帮我关灯”“电视坏了”,住客的即时服务需求,云迹科技的AI智能体应用系统HDOS+复合多态机器人UP能够协同响应,展现“有求必应”的酒店AI智能体新服务。不止于此,送物、清洁、运输……如今,云迹科技机器人已经成了生活工作场景中不可或缺的“硅基伙伴”。


近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新京报贝壳财经承办的“京彩不设限·经济热力站”月度主题走访活动第三期走进了云迹科技,现场感受服务智能体生态系统,见证AI Agent、多模态感知、具身智能等核心技术共同推动社会服务效率与体验的提升。


云迹机器人智能体过去一年行走相当于绕地球赤道约507圈


走进云迹科技,可以明显感觉到“办公区及体验区”,其将办公室打造成为一个“楼宇智能体”,每个员工的工位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只需扫码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让机器人“干活”。


记者现场注意到,云迹科技的新物种“UP机器人”彻底打破了传统服务机器人功能单一的局限,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一机多能”的灵活切换。其通用底盘可适配多种功能仓体,如送物仓、清扫仓、消杀仓等,实现“分时复用”的高效运作。


例如,在酒店场景中,UP机器人早晨可化身“送餐员”,中午切换为“清洁工”,夜间则承担“巡逻员”角色,大幅提升设备利用率。这种“变形金刚”式的能力不仅降低了采购多台机器人的成本,还通过动态任务分配优化运营效率。


UP机器人的另一大突破在于多机智能调度,形成“机器人服务军团”协同作业。云迹科技的AI智能体应用系统HDOS(Hospitality Digital Operation System)可实时分析任务优先级,让多台机器人自主协商分工。


例如,在送餐高峰期,两台UP机器人可接力配送;清洁过程中,清扫机器人可呼叫送物机器人协助清理垃圾。这种群体智能不仅适用于酒店,还可拓展至医院、工厂等复杂环境,实现跨楼层、跨场景的无缝协作。


近期,国际数据公司(IDC)基于对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的系统研究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万台,配送与清洁机器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厂商以84.7%的出货占比引领全球,头部企业持续推动产品智能化与多场景落地,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目前,云迹科技已落地全球30000多家酒店、医院、工厂、公寓、楼宇等场景,涵盖中东、美洲、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截至2024年,云迹科技在三维多层空间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和服务终端消费者数量为全球最大,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单日最高达3.6万台;去年一整年,机器人智能体完成了超过5亿次服务,行走了203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约507圈。


云迹科技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8月27日,在2025沙利文新投资大会上,云迹科技AI机器人智能体荣获“最实用的Agent榜单TOP10”。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实际应用中真正解决痛点、创造显著效率提升的智能体产品。云迹科技HDOS系统同时斩获“最具创新的Agent榜单TOP10”与“最具商业价值潜力Agent榜单TOP10”两项大奖。


这些只是云迹科技成长的阶段性成果。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秉承“机器人,让人类更幸福”的使命,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服务智能体生态系统。云迹科技借助智能体,提供适应性强、可扩展、以消费者为中心且面向未来的产品及服务,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研发及商业化的先行者。


云迹科技表示,公司构建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离身智能(AI系统)”双引擎驱动的智能服务生态,复合多态机器人UP与HDOS协同,实现从环境感知、意图认知、智能决策到自主执行、闭环反馈的全链路AI智能化,打造了完整落地的服务智能体生态系统。


云迹科技坚持从需求出发,让机器人可以在类似酒店这样的时间空间里,懂得客户需求、拆解客户需求、预判客户需求,把需求密度、响应弹性和服务档次都拉上去,让以前对需求的机械式响应和被动式服务升级成全面的、链条式的预判式服务。


近年来,云迹科技相继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两次获得中国AI领域成就的权威奖项“吴文俊人工智能奖”,并参与制定26项技术及行业标准,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稳居行业领先水平。


在2025沙利文新投资大会上,云迹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总裁支涛提到,随着具身智能与AI Agent技术的融合成熟,我们正迎来一个由“机器人口红利”驱动的新时代。这一红利并非简单替代人力,而是通过 “机器人服务智能体” 与人类协同,创造新的服务能力、优化运营模式、提升用户体验,从而为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IDC预测,未来5年,全球用户对服务机器人的支出将实现年均18.5%的快速增长。其中,商用服务机器人是重要应用方向,目前在餐饮、酒店、商超、医院等场所已广泛应用,助力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优化用户体验。中国厂商依托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应用经验、海量的场景数据和技术创新,助力海外业务增长迅速,在全球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