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时间,运动品牌匹克的降薪风波升级。


10月15日,据媒体报道,匹克对拒绝接受降薪的员工发出通知,要求在10月14日之前进行反思、说明并提交检讨,否则将暂停发放薪资。


当天,针对“拒绝降薪需写检讨否则停薪”一事,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致电匹克方面,截至发稿时电话未获接通。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工作人员告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接到匹克员工反映,相关问题已经立案,“届时会通知双方出庭进行审理。”


降薪被指“临时通知”,匹克自曝7个月亏损1亿


社交平台爆料中,员工对匹克停薪似乎始料未及。


一名宣称为匹克员工的网友称,“薪酬调整是董事长在视频会议时突然提及的,未提前与员工沟通及协商”,自己之前提交了“降薪异议告知书”,没有做出任何不服从公司管理安排的行为,一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公司单方面停止发放薪资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


网上爆料中一份盖有福建泉州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公章的文件显示,受行业竞争加剧及市场需求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公司持续面临经营压力,今年1月至8月直营销售体系持续亏损,未见好转。


“为保障公司持续运营,鉴于双方前期就薪酬调整事宜尚未达成一致且由于您不服从公司相关的管理安排,经公司审慎研究决定:如截至2025年10月14日仍未就相关事项进行反思、说明并提交检讨,公司将自2025年9月起对您的薪资暂作停发处理。此为特殊时期的临时性措施。”文件说明,在此特殊时期,员工应继续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正常履行岗位职责。如出现旷工、怠工等违纪行为,公司将按相关规定处理。


天眼查信息显示,福建泉州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注册资本约1.98亿元,是福建匹克集团成员,经营范围涵盖鞋制造、体育用品及器材制造、箱包制造等。


事实上,今年9月匹克已被曝大幅降薪。根据公开报道,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在9月17日举行的内部高管会议上表示,其自2025年5月起酝酿调整,重点针对直营亏损部门和部分高薪岗位,“比如5000元到1万元的,我们调整10%;1万元到2万元的,调整20%;2万元以上的,调整30%。亏损部门里,有的车间调整幅度达到50%”。


许景南介绍,此次调薪的关键原因是内销直营板块自年初以来持续亏损,1月至7月累计亏损逾1.3亿元。


退市9年后上市重组无望因产品质量问题上“黑榜”


官网信息显示,匹克集团创立于1989年,主要从事设计、开发、制造、分销及推广“PEAK匹克”品牌的运动产品,包括运动鞋类、服装及配饰。


2005年,匹克全面启动品牌国际化战略,并通过赞助体育赛事获得国际资源。2009年,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实现资本国际化,后因业绩下滑等原因于2016年11月私有化退市。截至2018年年底,匹克在国内的零售网点达5000多家。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匹克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至12.98亿元,净利润约1.6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8%。


2021年9月,匹克宣布获得了华润国调、建信信托、阿里资本等多家机构联合战略投资,融资金额近15亿元。在匹克方面看来,“上市重组迈出实质性一步”。


直至2025年,匹克没能再次敲响IPO的钟声,却陷入降薪泥淖。对此,鞋服行业品牌战略咨询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匹克降薪折射出其面对的经营压力,“一般来说,企业降薪会伴随亏损店铺关闭、亏损市场调整以及组织裁员等动作,毕竟‘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在程伟雄看来,匹克的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把各地的经销商都收划归直营,重资产运营给企业带来多重压力,“匹克众多直营终端门店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受到线上价格战的博弈冲击,压力自然不小。”


经营压力之外,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匹克多次因产品质量问题上“黑榜”。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官网截图


2022年8月,在对部分吸湿速干类服装、防晒类服装、冰袖及帽子等86个品牌样品开展比较试验后,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吸湿速干防紫外线服装比较试验结果”。其中,PEAK匹克一款针织六分裤不符合标准,问题指向滴水扩散时间、吸水率以及芯吸高度。


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2024年空气净化器等26种网售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标称生产单位为泉州匹克鞋业有限公司、货号为DEK3393E的男/女童休闲鞋,被检出邻苯二甲酸酯项目不合格。资料显示,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化学物质的统称,常被用作增塑剂,长期接触超出限量的邻苯二甲酸酯的童鞋,可能会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也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


截至发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3907条投诉涉及“匹克”,问题主要聚焦在产品质量上,包括“在官方旗舰店买的衣服洗后变色”“休闲鞋鞋底异响”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铮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