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越发炎热,白酒进入消费淡季。不过,“618”大促活动下,线上白酒销售增长的同时,多款头部名酒却跌破批发参考价(以下简称“批价”),白酒企业如何穿越这一轮周期引发思考。


库存高企、价格倒挂依然是当下白酒行业的特征。中国酒业协会6月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当前白酒行业正处于调整期,在多重压力下,上半年批价整体表现较弱。


为迎合年轻消费群体,头部酒业有意发力低度酒。近期,五粮液等酒企均提到要推出20多度的白酒。而在渠道方面,贵州茅台、洋河股份近期与头部电商座谈、发布新品等举措,也被解读为更加重视线上渠道。


白酒降度能否成为拓展新群体的“利器”?头部酒企更加主动“拥抱”电商,又释放出哪些信号?在业内人士看来,穿越周期就是“剩者为王”,前提则是保持营收增长。存量竞争下,拥抱创新,无疑是为开拓更多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但也意味着名酒企业下场“厮杀”,竞争会更加激烈,行业面临“洗牌”。


主动“拥抱”电商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两年,电商平台的大促活动,也是白酒价格大战最激烈的节点。尤其是2025年“618”大促,作为白酒价格风向标的飞天茅台,批价跌破2000元/瓶大关,至7月2日,2025年飞天茅台(散装,53度,500ml)批价已经跌至1855元/瓶,较2022年1月的2900元/瓶下探超三成。


除了飞天茅台,五粮液、洋河梦之蓝M9、汾酒青花30、国窖1573、古井贡酒·古20、郎酒·青花郎、君品习酒、剑南春·水晶剑等名酒,近五年来都出现批价下探趋势。据酒类信息平台“今日酒价”数据,君品习酒(53度,500ml)批价自2021年6月的955元/瓶下探至2025年6月的683元/瓶,下跌近四成。梦之蓝M9(52度,500ml)、青花郎(53度,500ml)也相比2021年6月的批价,同比下降超两成。


批价下调背后,是酒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白酒产能过剩、高端酒供需失衡等问题愈加凸显。与之相对应的是,白酒价格倒挂普遍化。


6月18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已达 900天,较上年同期增加10%,存货量同比增加25%。与此同时,价格倒挂现象已覆盖60%的企业,反映出市场供需失衡与渠道压力的加剧。


据悉,这也是不少商家为了去库存,在线上低价售卖白酒的原因之一。在电商平台促销活动下,有的产品线上售价甚至击穿批价。


白酒行业生产周期长、消费场景强关联等特性,使其依赖于经销商体系,白酒线上渗透率仅约一成。不过,如今市场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也倒逼酒企“转风向”,更加重视线上布局。


6月17日至19日,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率队赴北京、浙江拜访京东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提到要做好“线上+线下”双向赋能。


6月22日举行的洋河大曲高线光瓶酒战略发布会期间,时任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与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一起参加晚宴,共同品鉴洋河为京东特别定制的高线光瓶酒。


与上年“双11”期间多家酒企炮轰线上“破价”“乱价”等乱象不同,近期两大头部酒企主动“拥抱”电商,也让外界认为,一方面,酒企与电商平台加强合作,可以更好强化平台管理;另一方面,酒企可以拓展更多渠道,加码线上渠道。


中国酒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中国白酒线上总销量累计超过6000万瓶,总销售额累计超过300亿元。此外,42.9%的白酒生产企业反映,2025上半年线上业务占比同比有所增长,进一步证明白酒企业正逐步加大对线上渠道的布局。


在酒业专家看来,随着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开展,名酒品牌产品均价持续走低,“低价引流”策略虽能短期刺激消费,却会导致长期利润承压,区域酒企更面临市场份额萎缩压力。如何构建线上新生态 ,是酒企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力低度酒


除了拥抱电商,近期多家酒企均提到开发低度酒。


6月18日,水井坊在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针对25岁-30岁的年轻消费者在一些新兴平台上的消费潜力,未来会进行产品创新,包括在特定区域将推出38度以下产品。


6月20日举行的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五粮液提到,下半年将推出低度化新品“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等契合年轻人口味与审美的新品。


6月25日,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已经在分步启动低端、低度、小酒“两低一小”的产品战略。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我国中低度白酒的市场规模约为4500亿元,占白酒消费规模接近一半。随着消费者结构转变,低度化趋势有望进一步加强。有媒体调研数据显示,低度酒市场渗透度正进一步提升,如河北地区低度酒渗透率预计已超80%,山东低度白酒市场份额在70%左右。


实际上,近年来,白酒企业就已在研发低度化产品,如五粮液称要重点做好39度五粮液,洋河股份推出33.8度微分子,酒鬼酒推出39度内参酒(甲辰),国台推出低度酱香产品国台适宜酒39度等。这也意味着,未来酒企在低度酒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


穿越周期“剩者为王”


自白酒进入本轮下行周期,传统消费场景不能匹配多元消费需求,白酒企业亟须拓展新消费人群实现新增量。


早在2012年,白酒也经历过一轮下行调整期,彼时一方面政策端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塑化剂”事件引发白酒行业震荡,高端酒批价下行、渠道库存消化缓慢等多问题凸显。


招商证券分析师认为,在上一轮周期中,由于酒企主要是“坐商”的姿态,对渠道变化掌控力较低,高端市场的剧烈需求萎缩并未能较快使酒企调整销售计划,导致库存挤压、价格下滑以及大商抛货的恶性循环。


与上一轮下行周期相比,新一轮酒业转折期,酒企通过主动进行渠道革新“拥抱”电商平台,同时纷纷推出低度酒,以及布局大众价格带,是否能有助穿越周期?


千里智库创始人、酒水行业研究者欧阳千里对新京报记者分析表示,白酒降度要分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降度降价”,维系原有核心大单品价值的同时,推出市场容易接受的低度产品。在第二次行业调整时,古井贡酒曾通过“降度降价”穿越周期,取得历史上最好的酒业排名。其次是拥抱创新,通过更低度数的白酒,满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可以满足年轻人对低度酒饮的需求。另外,度数低于40度便不再属于烈酒范畴,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


在欧阳千里看来,穿越周期就是“剩者为王”,而前提则是继续增大营收,“增大营收既可以来自增量市场,比如拓展海外市场、女性消费市场等,也可以来自存量或缩量市场,比如国内的竞品”。当下,头部酒企纷纷布局大众价格带,意味着进一步压缩省级酒企、县域酒企的市场份额;推出低度白酒,则意味着要和啤酒、葡萄酒甚至黄酒等酒种争夺市场份额。接下来谁能在这轮周期占领更多市场增量,有助度过下行周期,但这也意味着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