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晚间,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医院病房改造等重点领域。
“软建设”方面,在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等。
“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建设项目聚焦解决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着力破解发展急需、依靠传统的常规手段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另一方面,全力推进多年想干而未能干、需要由中央层面推动的跨区域、跨流域、跨行业、跨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基础的重大工程,如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
中央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专项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同时,建立健全项目筛选、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和高效使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重”将是地方政府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的重点方向。
从投向领域看,“两重”建设,既投向区域协调发展、粮食与能源资源安全等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事要事领域,也投向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辅助生育、托育服务等人民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领域。
突出“两重”项目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撰文指出,“两重”建设既利当前,更重长远,需要进一步突出“两重”项目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
在战略性上,“两重”建设要牢牢把握长远发展的基点,聚力突破瓶颈制约,紧紧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谋划推动沿江高铁、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北”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峡水运新通道等重大工程。
在前瞻性上,“两重”建设要聚焦发展急需的大事要事难事,特别是围绕下好科技自立自强这一“先手棋”,统筹规划、系统推进,通过投资、科技、教育等综合集成的政策“工具包”,推出一批重大生产力项目和牵引性基础设施工程,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制高点。
在全局性上,“两重”建设要牢牢把握发展安全的底线,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推进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国防等重点领域安全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
“两重”建设更加注重软硬结合
“两重”建设不仅要“硬投资”过硬,还需要“软建设”与之配套。只有“软硬兼备”,才能确保项目可持续、见实效、助长远。“软建设”为“硬投资”所急需,“两重”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公共属性强,在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计议长远。
另外,“软建设”与“硬投资”能够良性互动。“硬投资”为“软建设”提质升级提供时间和空间,而“软建设”则推动破解“硬投资”有关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面临的深层次障碍。此外,软硬结合有利于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软硬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融合创新。
2024年以来,“两重”建设全面展开,部分领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效。一大批“硬投资”项目正在稳步有序实施,与之相应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建设”举措也在同步谋划推进,“硬投资”与“软建设”有机结合、齐头并进,改革创新动能加快激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