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IC
今年2月,网文作者刘因被抖音推送了一部短剧,剧里的系统、前世今生、姐妹关系等设定都让她想起自己发表在四季文学上的一篇小说。
“很多情节类似,台词也几乎照着我的小说写的。”从那以后,作为已经写了100多本小说的作者,她陆续发现多部短剧与自己的小说剧情“撞梗”。“印象中至少有3本小说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敢保证其他作品就没有,没刷到就当没有。”
刘因也尝试“夺”回小说版权,并通过网文平台维权。“第一次联系时,对方表示没有抄袭,收到调色盘(指将抄袭文与原文进行对比的表格)后才回复可以补签版权改编合同,我和四季各拿到5000元保底。”
不过,直到9月,她再度主动联系平台才拿到这部短剧约2万元的流水分成。
近年来,短剧以“短、快、精”的传播优势,迅速成长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高地。行业热闹背后,内容创新仍是痛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网文作者、平台频频因短剧涉嫌抄袭,与短剧公司站到了对立面。
“现在短剧原创基本在爆款边上微调创新,类似小说扒榜一样扒爆款剧的框架。框架不能动,还是在讲同一件事,但所有小事件、人物、地点都得变。”一位曾在多家短剧公司任职编剧的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透露。
一笔几千元,“迟到”的版权改编合同
为小说维权,已经成了刘因和网文平台工作的一部分。
刘因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黑岩(刘因写文的一家平台)编辑告知,对方不直接承认抄袭,因为抄袭的认定需要判定短剧20%全部用了原文才行,(这部)短剧后面基本是二创。“我们列举了很多相似点,他们才愿意补一个版权改编合同,按照市场价是非独(家)几千。”
今年以来,刘因发现多部短剧与自己的小说剧情“撞梗”,涉及山海短剧(下称:山海)、花生短剧(下称:花生)、天桥短剧(下称:天桥)等平台。据刘因讲述,山海收到调色盘后向刘因支付了一笔3000元费用,花生目前尚无明确表态。
“我赶紧做了调色盘发过去,没有协商成功。”早在6月,刘因发现花生的一部作品与自己在黑岩发表的一篇高考小说情节类似。10月底,黑岩编辑再度联系她,表示平台准备进行集体诉讼,“把对方的公司、剧名等资料全都确认了一遍”。
贝壳财经记者根据刘因提供的短剧名称在剧查查检索发现,这些短剧关联公司中,平台方涉及天桥、花生、山海,承制方涉及两灯影业,版权方涉及咪呜。11月6日至7日,针对作者投诉涉嫌抄袭等问题,贝壳财经记者分别采访了天桥、花生、山海,截至发稿时,天桥、花生方面暂无回复。其中,贝壳财经记者通过多个渠道采访花生均未收到回复,其关联公司南京花笙书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网电话无人接听。
11月7日,山海方面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今年7月左右,山海外采的一个剧本出现了舆情,与作者、剧本采购方交叉核实后确实存在抄袭问题,最后让剧本采购方以版权采购形式赔偿5倍金额给原作者。“我们与剧本采购方之间的合同强调剧本原创,这件事属于对方违约。之后山海内部也要求编剧、主编收稿时要把关原创性。”据山海短剧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海已与飞卢、番茄、七猫等超十家小说网站达成IP(知识产权)合作。
目前,网文作者维权,往往背靠约定了版权的网文平台。今年5月,网文作者白天发现一部短剧几乎“中译中”了自己发表在知乎上的一篇小说,“我找了知乎帮忙维权,但目前只下架了一些推流账号。”这部剧的制作方和白天身处同一个城市,起初他愤怒到“想登门”,但将近6个月后仍没有实质性进展,白天几乎想要放弃。
贝壳财经记者根据白天提供的短剧名称在剧查查检索发现,该短剧关联公司中,番茄为平台方,陕西薪火影业为承制方,触摸为版权方。记者搜索看到,目前B站、快手、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均上线了这一短剧。
11月13日,番茄孵化的短剧App红果短剧相关负责人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版权方并非红果短剧平台,平台目前没有收到相关举报。建议作者向官方邮箱举报投诉,并提供更详细的抄袭线索,平台将按照规则研判处理。对于明确抄袭的短剧,平台会做内容下架处理。
11月11日至12日,贝壳财经记者拨打了企查查显示的重庆触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系电话,并就短剧涉嫌抄袭等相关问题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时暂无回复。
贝壳财经记者从知乎方面了解到,今年以来,知乎盐言故事跟进的短剧、漫剧侵权案件达到68起,超40起已完成取证,13起提交立案,8起案件待开庭审理,3起案件等待判决。其中,知乎诉短剧《不再说从前》侵权盐言故事独家首发短篇小说《阮阮》案胜诉,获赔30万元。
对爆款微调创新? 短剧被指暗藏“洗稿”潜规则
在业内看来,爆款小说已然成了短剧的素材库。
点众科技告诉贝壳财经记者,2024年7月,公司发现《将军!夫人她请旨和离了》(下称:被诉短剧)的具体情节、逻辑关系、相关人物设定等均与权利小说《桃花马上请长缨》(下称:涉案小说)内容基本一致,于是将该剧出品方广州三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等多名被告共同起诉至宁波中院,并提出赔偿损失等诉讼请求。
宁波中院经审理认定,被诉短剧与涉案小说构成实质性相似,侵犯了涉案小说的改编权、摄制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判决广州三某公司赔偿经济损失25万元,其三家关联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贝壳财经记者查询发现,被诉短剧关联公司中,美光盛世是平台方,战神影业为承制方。剧查查显示,该短剧累计热力值为707.9w。
“现在短剧原创基本在爆款边上微调创新,类似小说扒榜一样扒爆款剧的框架。”一位曾在多家短剧公司任职编剧的人士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
一位短剧制片人眼中,短剧世界里的爱恨情仇、上天入地的东西都大差不差,很难出现全新的东西,大家都没有时间考虑谁抄了谁,除非两部剧都爆了,互相之间会“搞一下”。她表示,自己所在团队做项目时一般“会写自己的框架,再优化掉换成其他内容”。
刘因同时写小说和短剧剧本,对套路自然也十分清楚——短剧“洗稿”小说的方法通常是让角色来回说一件事,增加台词量,或者把原本一个人的台词分给好几个人,“可能原本母亲是反派角色,最后在短剧里反派变成了母亲、父亲、大哥、二哥、三哥等等。”刘因做调色盘时只看短剧和小说的台词重合度。“如果它的台词跟小说一模一样,就算铁证。”
尽管如此,她也放弃追责一部短剧,“因为原创部分比较多”。小说写的是国内恢复高考那一年,妹妹篡改了姐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两人的名字只差了一个笔画,而短剧改成弟弟篡改了哥哥的录取通知书。刘因的小说还有姐姐被退婚的情节,但只简单写了是因为“未婚夫瞧不起她”,而短剧几乎用了两三集来叙述双方从争执到最后不欢而散的整个退婚过程。
短剧出现免费模式后,强调观看时长、观众数量、广告收入的分账成了主要变现方式,吸睛内容从付费“钩子”变成留存用户的利器。在受访网文作者看来,这些与自己小说高度相似的短剧很“聪明”,可能只“拿走”小说的开头等精华部分。而网文作者白天陷入短剧“洗稿”争议的小说中,从公司财务报销的程序门槛和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出发所塑造的读者共鸣,“这部分全被拿走了”。
这些恰好是小说和短剧都需要用来吸引受众的内容。点众科技法务相关负责人接受贝壳财经采访时表示,前述短剧侵权诉讼认定难点在于,认定权利小说与侵权短剧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在庭审过程中,各被告主张相关作品的相似性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或公有领域的通用情节框架,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对象;主张二者在具体表达层面存在差异,即使两部作品存在相似元素,也仅属于对思想或公有领域素材的合理使用,不构成实质性相似。最终法院认定,不是仅个别人物设置或个别情节相似,而是几乎所有人物的个性、三观都能在涉案小说中找到原型,连接各人物关系的事件以及冲突、转折等核心情节的逻辑编排设计相同或相似,相关人物之间的互动(包括主要场景、对话和动作)亦相似,构成实质性相似。”她说。
“撞梗”维权难背后:流量与内容打法分化
短剧侵权现象多发,还是在于成本低,以及似乎成了快速打造爆款的捷径。
点众科技法务相关负责人认为,“侵权方通过抄袭市面上的爆款作品,极大节省了自行探索和打造爆款的成本,并且在侵权内容上架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切实拿到巨大利益。目前,侵权方制作侵权短剧所花费的时间还在进一步缩短。另一方面,这些侵权方往往没有受到及时、有效、严厉的惩罚,版权方通过诉讼维权进行打击往往长路漫漫,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目前司法实践中,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判赔金额也相对较低。”
刘因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一位短剧收稿编剧告知她现阶段几乎已经不收完全原创的稿件,而是青睐改编小说的剧本,尤其是改编已经有一定水花的短篇小说,这意味着“起码市场认可这部作品,才能保证能够起来”。
前述短剧编剧则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改编IP首先是因为有一根线绑着、不会写偏,也是为了向书粉推流。
近年来,短剧以低成本、流量玩法起家,市场规模快速成长。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下称:《白皮书》),2025年1月至8月,主要综合性视频平台已上线325部横屏微短剧(同比增长24.52%)。短视频平台、小程序和微短剧应用上的竖屏剧上线量也有所增加,预计2025年全年独立完整制作并上线的竖屏剧数量约为4万部。大屏端也呈现出供给爆发式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9月,全国卫视频道播出微短剧94部,较去年同期增长261.5%。《白皮书》2024年数据显示,行业规模从2021年的36.8亿元跃升至2024年504.4亿元。
“蛋糕”越来越大,微短剧行业为摆脱内容同质化已经喊出精品化的口号,它既是政策导向,也是行业共识,但不可避免会增加成本。《白皮书》显示,2025年,尽管S级剧目单剧成本投入基本没变,但普通剧集制作成本已普遍上涨至40万至70万元/部,而投资规模超100万元的精品剧数量也明显增多。冲量剧集成本则在10万至30万元/部之间。
现阶段,部分公司仍然没有放弃拼数量的打法。剧查查显示,前述被吐槽“撞梗”网文的短剧,不仅在国内上架,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走向海外。
一位头部短剧公司品牌负责人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微短剧精品化有个过程,平台和制作方要做出一些新东西,拉一些新观众进来,养大市场受众群。“现在如果市面上出现好的短剧内容,长剧观众是会愿意看的,比如《盛夏芬德拉》。它的潜在市场很大,只是现在没有好内容真正吸引内娱观众。如果短剧一直是噱头这种内容,那只能在短剧圈里自嗨,内娱观众很难买单。”
而前述短剧编剧认为,精品化只是指拍摄精致。“短剧投再多钱,它的场景和人也不会太多,如果这点改了就变得和长剧区别不大。像我(前)老板天天念叨短剧精品化,其实他只是要求拍摄方、剪辑方要做好,做出应该有的效果,要有画面感。还是要让编剧把氛围感、画面感的台词写好,剧本底子好了才能拍得更好。”
(应受访者要求,刘因、白天均为化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