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营收亮眼的财报,背后却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生存危机。日前,皇庭国际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激增超过5倍。但再细看,其同期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却亏损24.44亿元。这种强烈反差源于公司核心资产——深圳皇庭广场被司法裁定以物抵债。失去这座价值57.5亿元的“压舱石”后,皇庭国际净资产转为-19.21亿元,面临多重退市风险。
在债务危机的背景下,皇庭国际这家老牌上市公司紧急“换帅”,正为保住上市地位做最后一搏。
营收虚增与实亏,抵债背后的财务真相
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皇庭国际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1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33.48%。单看第三季度,营收规模达到30.21亿元,同比飙升1712.19%。
然而,与营收的爆炸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利润端的急剧恶化。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皇庭国际前三季度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亏损约24.44亿元,同比下降834.48%。其中,仅第三季度单季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亏损22.59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1902.75%。
对于营收与净利润的严重背离,皇庭国际在公告中明确指出,营业收入的增幅“主要是以物抵债确认收入所致”。这意味着,营收的增长并非来自公司主营业务的健康扩张,而是通过处置核心资产来抵偿债务的被动结果。
据皇庭国际10月15日公告,因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未按约定偿还信托贷款合同债务,被债权人依据相关文书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因此被司法裁定以晶岛国商购物中心(即深圳皇庭广场)第一次网络拍卖起拍价约30.53亿元抵偿相关债务。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深圳皇庭广场的账面价值为57.5亿元,占公司总资产71.57%;2024年与深圳皇庭广场项目相关的收入约3.69亿元,占公司全年营业收入56.03%。此外,深圳皇庭广场抵偿债务之后,公司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也将分别减少约57.5亿元、36.57亿元、20.93亿元。因此这对皇庭国际的资产、负债及经营活动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尤其是核心资产的丧失,不仅意味着皇庭国际失去了重要的现金流来源和经营基础,更可能触发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对此,皇庭国际表示,本次以物抵债后,公司2025年四季度及未来年度将失去部分业务收入,可能存在营业收入下滑的风险。公司未来存在可能触发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的财务类强制退市的风险警示。
更为棘手的是净资产问题。截至2025年6月底,皇庭国际归母净资产为1.72亿元,但是以物抵债后,净资产约为-19.21亿元。因此,皇庭国际表示,未来可能触发“期末净资产为负值”的财务类强制退市的风险警示条件。
临危换将,新管理层如何化解退市风险
导致皇庭国际危机的根源是沉重的债务负担。截至三季度末,皇庭国际资产负债率已达201.63%。
自2022年起,皇庭国际就筹划资产出售及债务重组,但因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随着重庆、深圳皇庭广场相继被司法抵债,这场历时三年的自救行动宣告终结。
公开资料显示,皇庭国际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营业务包括商业管理、物业管理、功率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郑康豪,其曾于2010年至2022年期间担任公司董事长。
在危机之际,皇庭国际于10月16日完成了董事会换届。第十一届董事会由李亚莉、邓传书、史冉冉、黄佳欣担任非独立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前董事长邱善勤已离任,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其持有350万股公司股份。史冉冉被授权代行董事长、总经理职责,直至新任董事长及总经理选举产生。公开资料显示,史冉冉1977年出生,曾任深圳市皇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现任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监,未持有公司股份。
同时,吴凯被聘任为副总经理及董事会秘书,李亚莉担任财务总监,分别持有公司股份300万股、330万股。
10月14日,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针对投资者提出的皇庭国际可能面临的退市风险,公司有哪些化解措施?皇庭国际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深圳皇庭广场以物抵债事项的影响,一方面,公司将继续有序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公司将通过开拓新业务、债务化解、压缩费用等多种途径化解风险,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合法权益。
从目前来看,核心经营资产的流失和巨额亏损,使皇庭国际的上市地位面临危机。新管理团队能否在绝境中寻得生机,化解退市危机,将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