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客流高峰过后,机器人租赁市场陷入长达数月的需求低迷期。


胡精灵预测,“十一”假期租赁市场会出现回温,单台机器人租赁的价格将达到10000元/天,热度甚至可能超过“五一”。


但从实际市场反响来看,并未达到胡精灵的预期,“与‘五一’之后的几个月相比,国庆的热度是回升了,但我最高的报价大概是7000元/天,并未达到高峰时12000-15000/天。”


文旅、婚礼、游乐园、房地产新楼盘开业的引流成了国庆期间机器人应用最多的场景。多位机器人租赁从业者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国庆期间文旅景区的单量占比相对较高。


作为国内首批布局机器人租赁赛道的企业,昆明燊林科技有限公司(胡精灵团队)既见证了市场爆发期的疯狂,也敏锐感知到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理性回归的深层变革。客户需求不断提高、入局的玩家增多、机器人数量提升,多重因素叠加下,租赁市场开始进入低价竞争的阶段。


春节之后到“五一”期间,市面上可供租赁的机器人数量少且品牌单一,几乎全部都是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但在国庆期间,市场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众擎机器人、智元机器人、松延动力、加速进化、逐际动力等机器人品牌的产品相继进入租赁渠道,形成多元竞争态势。


“租赁本身并不独特,只是机器人增加了神秘感。商业嗅觉敏锐的普通用户在年初站上了风口,但随着信息差消退,这种赚快钱的模式将会越来越难。”宇联智能罗云潇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纵深创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国庆期间在婚礼现场展出。受访者供图


日租3000元-8000元常态,景区和楼盘场景


机器人租赁市场国庆遇冷,行业预期日租破万,实际成交价低至3000-7000元区间。


与胡精灵一样,纵深创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的杨飞(化名)对国庆期间机器人租赁市场行情的预测同样在10000元/天以上,但实际的价格在3000元/天-7000元/天之间浮动,低于预期。


除非能出现像今年年初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的现象级爆点,否则机器人租赁行业不会再有2月底那样“一人难求”的场景了。这几乎是所有机器人租赁行业的共识。


“最开始快速赚钱主要还是因为信息差,2月底3月初的时候,只要有机器,20000元/天也有人租,甚至二手机器人在原价基础上加价1万元卖掉,供不应求。”罗云潇回忆道。


客户需求不断提高、入局的玩家增多、机器人数量提升,多重因素叠加下让租赁市场开始进入低价竞争的阶段。


今年下半年开始,多家机器人厂商将量产和交付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透露,今年10月将开启大规模交付,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每月500台的交付能力。


“除宇树之外,的确有客户对众擎的机器人比较感兴趣。”杨飞说。这也是国庆期间整体机器人租赁市场的变化之一,机器人品牌和数量均有所增加。


杨飞所在的公司目前可供租赁的机器人产品品牌包括宇树科技(3000元/天-8000/天)、智元机器人(10000元/天)、众擎机器人(8000元/天)、加速进化(6000元/天)、逐际动力(10000元/天)。胡精灵的公司没有逐际动力的产品,但可以提供松延动力的机器人,租金在4000-5000元/天 。


虽然价格未达预期,但国庆期间,杨飞却接触到了此前没有接触过的项目,比如房地产新楼盘的商业表演,还有机器人参加婚礼,这都是第一次。胡精灵也同样接到了在新楼盘进行商业表演的项目,但这些场景对机器人能力要求并不高,基础动作就能满足客户需求。


纵深创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在景德镇半山湖院楼盘表演。受访者供图


此外,文旅领域的景区展览也成了国庆期间机器人应用最多的场景之一。罗云潇带机器人参加了广西米粉节,杨飞也带机器人去黄山表演节目。“国庆之前市场最冷淡的时候一个月大概只有十几单,国庆期间整体有六单,还是有好转的。”杨飞说。


机器人租赁赛道比拼的不再是“有”,而是“懂”


当消费者好奇心逐渐消退、市场供需渐趋平衡,过去那种“一锤子买卖”式的租赁模式将会逐渐淘汰,理解客户诉求、基于场景做定制化服务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苏州极光涌动科技有限公司(NexAurora极光涌动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寅觉得国庆期间的订单达到了他的预期。“单纯的租赁业务并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我们主要是做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机器人二次开发、场景创意落地、整机销售、即时租赁。”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在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之前,王晓寅已拥有多年市场营销的实战积累,因此对技术和商业市场的结合有更深刻的认知。“如果只是提供租赁,这个生意注定不会长久,我们更像是一家科技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提供整体策划和营销策略,让人形机器人与品牌调性或活动主题更加贴合。”王晓寅说。


相应地,这样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收费也相对较高,根据客户不同需求会有所调整。


王晓寅告诉记者,“今年9月底,我们在四川省广元市某县为当地的一场赛事做了一项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创新服务,8台人形机器人跳了和传统民俗文化结合的一场非遗舞蹈,直播演出后效果很好,因此邻近县市也想做一个类似的充满科技感的活动,但又不能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基于当地的特色在国庆期间将人形机器人与红色文旅结合,效果非常不错。”


极光涌动机器人矩阵在四川某县表演节目。受访者供图


在罗云潇的认知中,未来机器人租赁市场有两种模式的公司可以长久存活下来,一类是具备活动策划能力的公司,另一类是专注技术研究、对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的公司。


“‘五一’之前有定制化需求的客户非常少,但现在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公司也在向定制化、二次开发领域转型,同时也在探索其他应用场景领域的创新。”胡精灵告诉记者。


国庆节之前,胡精灵接到了需要机器人直播的订单。“此前不具备语音交互的能力,但现在已经解决了,我们可以让机器人在直播中与主播互动,例如此前我们接了一个做冲锋衣品牌的订单,他们希望机器人可以拿水管射向机器人,我们在2天训练后完成了这个任务。”胡精灵说。


杨飞也接到过与剃须刀企业合作过的直播订单,这种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比例正在不断提升。“单纯租赁模式不会长久,我们正在进行机器人开发课程业务的探索,目前正在推进与一些学校的合作。”杨飞指出。


当机器人租赁市场告别野蛮生长,逐步回归理性时,深度理解客户场景与需求,并以此开拓新的应用市场,或许将成为从业者留在“牌桌”的关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晗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