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心脏瓣膜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的“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在京举办,聚焦我国瓣膜疾病防治现状和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共同探讨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可行路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平均每10位65岁以上老人中,大约就有1位存在心脏瓣膜问题,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指出,瓣膜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其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常与多种慢性病共存,这为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带来特殊挑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据统计,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人数已接近200万,如果这类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表示,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在内的心脏瓣膜疾病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成为我国突出的健康挑战。
全球心脏中心·中国瓣膜病患者分会负责人、瓣膜网创始人张庆表示,造成这一沉重疾病负担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很多患者和家属对瓣膜病的认知较为有限,加上疾病早期症状缺乏典型性,大量患者在初期被忽视或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干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另一方面,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管理、长期随访等也面临系统性、专业化的支持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的远期效果。
针对我国心脏瓣膜疾病低检出率、低干预率和低复诊率的现状,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黄焕雷教授表示,要改变现状,不仅需要临床医师精湛的技术和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作,更应建立覆盖“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案,从而实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长期管理,真正守护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瓣膜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人工瓣膜材料也在不断迭代更新,治疗方式日趋微创化和个体化。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全程化、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张戈军强调,瓣膜病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其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对患者而言,手术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质量和治疗需求预留空间。“在选择首枚瓣膜时,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兼顾治疗的短期效果与长期预后,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的治疗方案,真正保障患者获得持续、稳定的治疗获益。”
活动现场,多方与会代表还联合发布了“守护心脏瓣膜健康促进行动倡议”,聚焦构建覆盖“防-筛-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瓣膜健康管理体系,呼吁共同关注和守护瓣膜健康,携手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心脏瓣膜健康挑战。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