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2年8个月后,威马汽车公众号9月6日发出《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威马汽车将于9月恢复工厂生产,并公布具体规划——2025年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2万台;2029年-2030年挑战100万台产能,营收目标1200亿元。


这一消息立马引起各方广泛热议。已破产重组、近4年未发布新车,还身负超200亿债务的威马汽车,这次是真的复活了吗?


威马汽车的新股东、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简称“翔飞汽车”)属于宝能系资本,这位“白骑士”自身也面临债务缠身、现金流紧张等诸多挑战。


汽车分析师凌然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威马汽车+宝能系资本,在商誉、技术、产品、渠道等领域都有较大提升空间,后续发展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威马汽车温州基地。威马公众号截图


新威马的野心:从复产到千亿营收


翔飞汽车通过公告详细阐述了威马汽车的发展规划,同时向供应商发出合作邀请。


根据公告,威马汽车制定了“三步走”的2025-2030经营发展规划。2025年9月复产EX5/E5车型,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实现产销2万辆,同时海外落地泰国KD工厂,2026年量产10万台新车。


2027年-2028年,企业年销量目标25万-40万辆,启动IPO筹备;2029年-2030年挑战100万台产能,营收目标1200亿元。


产品规划方面,公告称未来5年企业将向市场推出10款以上的新产品,涵盖纯电动、增程式技术路线,产品涵盖A00级、A0级、A级、B级、C级的轿车、SUV、MPV及跨界车等车型。


同时,公告显示,翔飞已全面接管威马汽车四家核心公司,将推动EX5与E5车型于9月在温州基地恢复量产。人员方面,翔飞已从全国各基地调配并组建143人的专业团队(包括78名翔飞员工和55名前威马员工),并正在加快招聘,形成400人的核心团队。


此外,翔飞方面称,“供应链团队已完成与全部供应商联络,绝大多数供应商已表态愿意同新威马公司共同发展”“已经重启经销商网络的建立、海外市场已经获得明确的订单”。


宝能系资本入局:能否破解百亿债务困局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在2018年发布首款产品,是造车新势力中最早发布产品的企业之一。但仅过了5年,企业就不再发布新车,年销量更是低至1万辆出头,2023年威马汽车正式申请破产重整。今年7月,翔飞接手威马汽车的消息就曾引起舆论关注,但对于威马汽车的“复活”,仍充满争议。


根据股权穿透信息显示,此次重整人翔飞属于宝能系资本,这位“白骑士”的特殊在于——其自身也面临债务缠身、现金流紧张等多重挑战。


截至2025年6月,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显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超过50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逾120亿元。


而资金支持恰恰是威马复活的“命脉”。根据2024年威马汽车重整案提及的审计报告显示,其经审计后账面资产总额为39.88亿元,负债高达203.67亿元。


对于债务处置,此次公告显示,部分债权人债务会获得清偿,15万以内普通债权人,于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15万元以上的普通债权人,除获15万元现金清偿外,超过部分通过受领信托受益份额,由信托机构变现资产后按债权比例清偿。


汽车分析师凌然提到,根据上述方案,每家供应商仅能获得15万元现金补偿,其余欠款仍要等待信托将资产变现后清偿,具体的金额也并未提及,能否满足供应链伙伴的诉求仍未可知。更为关键的是,翔飞与新威马汽车能否将超200亿元债务总额完全处理妥当,仍需观察。如何破解巨额债务困局,对于接盘方宝能系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


“除债务压力外,威马汽车要实现复工复产,仅初步的资金投入就需要数十亿,而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资金缺口可能超过百亿。宝能系自身已经负债累累,现金流状况不佳,能否为威马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存在很大疑问。”一位不具名的投资人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复活”挑战:人力、产品与渠道瓶颈


从实操层面看,威马汽车的复活之路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人手有限。公告显示,威马汽车目前仅有143人,其规划的招聘后核心团队也仅为400人。而公开信息显示,同为造车新势力的蔚来早在2022年底就拥有超过2万名员工。凌然指出,威马有限的人力如何有效拓展经销网络、维持工厂运转,以及实现产品的市场传播与营销都是很大的挑战。


在产品方面,威马此前仅具备纯电平台技术,而宝能也未曾推出过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如何在技术上创新、实现纯电+增程与多车型开发,开发新车的研发资金又从何而来,公告也没有提及。


销售端同样挑战巨大。想要卖车必须打通销售渠道,重建经销商体系。威马团队规模有限,门店布局更需高度聚焦。更关键的是,历经动荡后,威马品牌形象与市场信任度已明显受损,谁会是企业的目标用户群体?


此外,凌然认为,公告中的部分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以增强其公信力。例如,文中称“绝大多数供应商表态愿意共同发展”,但未说明具体供应商数量及比例;所谓“海外市场已获明确订单”,也未披露具体数字。


对于上述问题,9月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致电威马汽车公众号显示的团队负责人叶仁科,对方称不便接受采访,公众号所发内容均属实。致电翔飞、宝能投资集团,均暂未接通。


当下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以及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不断加码,市场份额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停产已久的威马汽车需要产能、零件、营销、渠道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才能实现正常运营。距离2026年仅剩3个月的时间,这家“死而复生”的企业想要实现1万台新车的产销目标,并非易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