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举办了2025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主题活动。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系统回顾了中国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的历程,分享蓝天保卫战的显著成效与当前挑战,并展望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未来绿色发展路径。贺克斌强调,“减排是硬道理”,中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主要依靠人为减排措施,未来仍需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赋能实现深度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摄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举措

贺克斌院士详述了《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举措。

首先是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下降3亿多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7.4%下降到60%左右,五年3100亿千瓦时电力替代煤炭和油品,200亿立方米天然气替代燃煤,建设完成10项特高压输电工程,增加中东部地区受电能力8000万千瓦,淘汰治理无望的小型燃煤锅炉20多万台。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2亿多吨、水泥2.5亿吨、平板玻璃1.1亿重量箱、煤电机组2500万千瓦等,2017年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清理整顿“2+26”城市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余家。

另外,重大减排工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燃煤电力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推进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烟气排放达标率由52%提高到90%以上,全国完成电代煤气代煤约600万户,其中2+26城市完成475万户,建成约1万平方公里的“散煤禁燃区”,农村清洁取暖破题,淘汰黄标车2000多万辆,油品质量五年内连跳两级。

贺克斌院士表示,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攀升势头逐步被遏制。2013年以来随着《大气十条》的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与经济活动和能源消费逐步脱钩。

减排是核心,人为努力远超“天帮忙”

针对公众关注的“空气质量改善是否主要靠风?”的疑问,贺克斌展示了2013–2020年间气象条件与人为减排对PM2.5浓度的影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人为减排贡献率均超过70%。

贺克斌院士总结,PM2.5浓度下降主要驱动因素是长期减排机制。“‘人努力、天帮忙’,但‘人努力’是根本。”

贺克斌院士补充,电力工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散乱污企业整治在《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对PM2.5污染改善的贡献相较《大气十条》期间显著降低。《三年行动计划》中民用部门清洁取暖、移动源排放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和农业综合治理等四项措施的减排成效与《大气十条》期间相当或更佳。

未来挑战:臭氧污染、末端减排潜力收窄与国际差距

然而,我国现行PM2.5标准相当于WHO第一阶段目标值,距离WHO指导值尚有较大差距。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对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以达到全面保护人群健康的要求更迫切。

贺克斌院士表示当前挑战严峻。臭氧浓度波动上升,根源在于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尚未得到根本控制;尽管PM2.5大幅下降,但中国当前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末端治理措施潜力逐渐耗尽,未来减排需依赖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

贺克斌院士强调,“十四五”之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成为核心路径。他通过情景模拟分析指出,如果仅依靠末端治污,2060年全国PM2.5浓度预计可从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降至25微克/立方米;若成功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根本转型,PM2.5浓度可降至8微克/立方米左右,“比现在的海口还低50%”,健康效益显著。

他表示,“双碳”行动不仅带动减污,还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的联动。如今,中国蓝天保卫战已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未来更需坚定走绿色转型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