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资本市场研究院举办第一期沙龙,主题为“A股十年新高 耐心资本如何助力稳市场”,来自基金公司、保险机构、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及券商等金融机构的总计12位嘉宾参与讨论。


近期,上证指数站稳3800点创十年新高,热闹行情的背后,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持续加持: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正在加快落地;公募基金长效考核改革拉开大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正在优化;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加速布局含权产品。


新京报贝壳财经资本市场研究院的第一期沙龙,即聚焦“耐心资本如何助力稳市场”这一当下热点话题,旨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筑稳健生态。


短期资金要沉淀成中长期资金


在沙龙上,中邮基金机构业务部总经理陈晶晶表示,无论是在个人端还是机构端,投资资金入市的潜力都较大。部分潜在资金具有转化潜力,能否成为“中长期资金”,不仅取决于资金本身的久期,还取决于资金最终对收益、波动与回撤的综合体验。总体上,中长期资金更偏好收益的“确定性”,追求本金安全下的稳健收益。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收益率大起大落、波动剧烈的基金气质上天然更吸引短期资金。而如果能较好地兼顾收益与回撤,更能吸引长期资金,也有助于短期资金沉淀下来。


“过去几年,中邮基金以稳健‘固收+’策略见长,‘稳健’主要体现在控回撤与控波动的能力。其中,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也有一定比例仓位的股票。起初,有些投资者会对这类含权类产品进行自主择时、波段操作,但随后他们发现产品的回撤与波动控制能力不错、长期收益较好,就开始把产品作为底仓配置,从交易目的转变成了配置目的,其中的股票仓位部分也在市场中沉淀下来。所以,基金公司要助力中长期资金入市,关键在于提供更加优质、收益与回撤兼顾的产品和服务。”陈晶晶表示。


在陈晶晶看来,基金公司要承接中长期资金的入市需求,在产品布局上可围绕赛道、策略、业绩考核三方面进行完善。在行业选择上,着重选择与深耕长坡厚雪、产业周期持续性较长的行业或赛道,如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消费医药等,做好以挖掘个股为目标的深度投研;在策略上,可以围绕一些长期稳健、偏绝对收益的策略进行产品布局,例如红利低波策略、“哑铃”策略等,承接中长期资金对长期稳健收益的需求;在业绩考核上,应激励全市场风格的基金经理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弱化短期排名,让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基金经理干得出来,也留得下去,这对公募基金能否承接中长期资金入市至关重要。


基金承接资金入市需求 机构更关注长期稳健或短期个股挖掘能力


目前,社保基金、险资等成为中长期入市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公募权益类基金产品作为配置工具,也承接着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配置需求。


陈晶晶表示,机构投资者投资被动权益基金,可能源于工具型产品带来的便利性、流动性、低成本属性等,而投资主动管理权益型基金,则更关注该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主动权益基金(含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规模约为33817亿元,其中,机构持仓占比约为17.5%。


“从2024年末时点看,有两组收益特征的基金,机构持仓占比平均超30%的两类基金分别是5年年化收益率大于10%的基金,以及2024年收益率大于20%的基金。”陈晶晶称,从中可以推测,基金公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证明超额收益能力,获取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其一,在景气度较高的行业或赛道中体现个股挖掘的能力;其二,在中长期维度中具有跨越市场周期的能力。“平均而言,后者可能需要5年维度的稳健业绩才能得到机构投资者的信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