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喧嚣渐息,浮华褪去,价值的锚点,终将回归本质。


从政府监管到技术研发,汽车行业的焦点正再次集中于车辆的本质属性——安全。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从“配置竞赛”到“安全基石”的产业价值重塑,标志着汽车安全迈入一个全新的硬核阶段。

 

监管引领,以标准升级驱动行业正本清源


标准是尺,丈量企业良心;监管是灯,照亮行业航向。


8月5日,《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已完成意见征求,从推荐性国标(GB/T)升级为强制性国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等主动安全技术将从高端选配走向全系标配,标志着国家出手为安全底线划出硬性红线,“安全平等主义”正成为新趋势。

 

而政策引导,则推动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2025年工信部通过智能网联汽车从“准入”到“升级”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以强制性标准筑牢新能源汽车安全底线、传统安全领域主动与被动安全的系统性升级等措施,引导汽车产业高质量、安全发展。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却是,手握百年安全基因沉淀的传统车企,早就在自我加压,将兜底生命的安全做到极致。如奔驰E级车采用整体式安全理念,既可提前识别碰撞风险,其超70%高强度钢、同级最多13个安全气囊,又能在碰撞瞬间构筑“生存舱”,提供全面保护。

 

奔驰安全技术


福特家族第四代继承人比尔·福特,更是公开表示,“绝对不能在安全性方面偏离福特全球标准一毫一厘。”所以,我们看到长安福特旗下车型,在国家法规要求和第三方测评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多种不同年龄,不同体重的乘员,增加了整车碰撞试验次数50%以上。而市场也用数据证明了安全的护城河价值:福特在华业务,实现连续八个季度盈利。

 

被动安全革新,钢铁之躯的内功修炼


真正的安全,深植于每一寸钢铁之中。车身结构与材料工艺,始终是决定安全上限的根本。当前,超高强度钢材应用已成行业标配,硼钢比例成为衡量安全性的新尺度。3D辊压工艺、一体冲压成型等先进工艺,实现对材料性能的极限利用和碰撞能量的高效管理。


沃尔沃始终坚持“笼式安全车身”结构,大量使用超高强度硼钢,并以自适应焊枪、超声波检测近6000个焊点等严苛工艺确保车身零隐患;吉利也在博越等车型,大规模采用1500兆帕热成型硼钢,通过结构优化有效分散和吸收碰撞能量。


而长安福特的车身被动安全,则堪称合资车企典范。近期有媒体突发奇想“碰瓷”福特蒙迪欧运动版白车身,官宣车顶抗压8.79吨,实测却能扛起5个2.2吨重的集装箱,实锤“反向虚标”。

 

媒体实测蒙迪欧车顶抗压11吨


扎实的用料所赋予的车身强度,让蒙迪欧以核心三项全优成绩通过了中保研碰撞测试,并连续两年获得J.D. Power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细分市场第一。


更关键的是,在云南高速车辆翻滚下59米深涧时,杭州高速120km/h撞向工程车时,蒙迪欧笼式车身和A柱大显神威,最终驾乘人员仅擦伤。让安全的意义,从纸面上的参数,真正成为守护人们出行的生命堡垒。

 

主动安全进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守护”


最好的安全,是让危险止于发生之前。


上世纪50-60年代,保时捷提出主动安全的概念,强调通过提升车辆操控来预防事故;70年代,博世推出首个电子防抱死系统(ABS),成为现代主动安全第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随着电子控制技术的成熟,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技术飞速发展,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应运而生。

 

ABS结构图


当下,技术理念也实现从“碰撞缓解”到“风险规避”的关键跨越。例如,蔚来推出“智能碰撞抵御”功能,通过预判和全主动悬架在瞬间抬升车身,以最坚固部位迎接碰撞,将安全从“被动承受”推向“主动应对”;长城汽车的铠甲技术与坦克平台,则专注于极端工况如翻滚场景下的生存空间保障,把安全标准从“公路”提升到了“全地域”。


作为以安全著称的美系合资车代表,福特早在2018年就开始全球逐步普及Co-Pilot360™辅助安全系统。如今,即便是落地价不到15万的蒙迪欧2.0T豪华型,也可享受多达17个子系统功能,在同级车种是很有性价比的。这不仅是技术的下放,更是福特安全理念的深度践行。


蒙迪欧辅助安全系统

 

结束语:


安全,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唯有那些以“身”入局、将安全视为最大豪华的企业,才能以坚实的产品、透明的沟通和负责任的体系,赢得用户,赢得未来。无论三点式安全带首创者的沃尔沃,还是主动超越标准的长安福特,都在证明,安全不是技术参数,而是生命保障;不是营销话术,而是品牌承诺。


当行业洗尽铅华,真正值得尊敬的是那些将安全刻入品牌基因的长期主义者。恰如长安福特用扎实的用料,公开透明的实验,真切地传达出:安全是最大的豪华。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