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堪称“癌症头号杀手”,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基于以往种种数据,公众对肺癌的恐惧远超其他恶性肿瘤,可谓谈肺癌色变;同时,对于患者而言,一旦确诊晚期,更是陷入绝望的心境。这一现状与公众对诊疗进展缺少了解密不可分。


晚期肺癌患者能活多久?是否还有积极治疗的必要?每年11月为“全球肺癌关注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肿瘤中心主任林根教授表示,当前随着创新治疗方案持续涌现,肺癌已进入精准联合治疗时代,与此同时诊疗理念亦在不断革新——治疗目标已从单一的“延长生命”,迈向“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晚期肺癌患者也能收获高质量的长期生存。


林根教授表示,目前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精准诊断和靶向药物崭露头角,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进入了精准联合治疗时代。对于患者而言,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并不能战胜病魔,反而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科学认识肺癌、了解最新诊疗进展,并建立规范化管理的理念,才有收获更好的预后。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创新精准治疗方案快速被研发、持续问世,各种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ADC药物的出现更新了肺癌的治疗模式——肺癌诊疗已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目前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化疗时代的不足5%提高到近30%。


对于部分基因突变类型的晚期患者,通过精准联合治疗已有望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癌症慢病化”的临床目标正逐步实现。林根介绍,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突变率约为40%—60%。目前针对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敏感突变的靶向药物已经成为一线标准治疗选择,且随着EGFR-TKI药物应用的增多,我们对于其耐药机制日益明晰,克服耐药策略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靶向联合治疗方案。规范的靶向单药或联合治疗,显示出延长患者总生存期的潜力。此外,靶向联合治疗方案相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副作用较小,很多高龄患者经全面评估后,也可听从医嘱在安全性可控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实现长期与癌共处的可能。


此外,林根指出,由于肺癌细胞的异质性高,导致诊疗争议大,患者预后情况差异也较大。研究证明,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不但改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也可助力提高生存率。目前的肺癌多学科诊治基本是多学科会诊(MDC),会诊目的主要是针对肺癌患者临床诊治过程中特定问题需要其他专科的支持,讨论问题集中某一阶段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对患者全程治疗、生活质量甚至预后关注不足;建议肺癌诊治模式创新从MDC向MDT转变,基于循证医学的多学科团队、综合最佳证据、专家经验和患者意愿,使患者诊治过程个性化、精准化;同时也可以优化医疗资源使用,提高诊疗的合理性,减少偏倚,最终通过临床诊疗决策的转变,使医患双方在多方面获益。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