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迈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迈威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6266.46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时隔半年后,迈威生物再次向港股市场发起冲击,而在此背后,是其持续多年的亏损压力与对研发资金的迫切需求。
一波三折的赴港IPO
迈威生物的港股上市征程并非一帆风顺。今年1月6日,公司首次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明确融资目的是提升流动性,保障核心产品研发的持续推进。但就在上市进程关键节点,5月10日,迈威生物披露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监管查明,2022年1月18日迈威生物上市至2022年7月18日期间,刘大涛作为公司董事、总经理,使用周某证券账户买入“迈威生物”976567股,合计成交约1929.77万元,累计卖出“迈威生物”634265股,合计成交约1388.36万元。刘大涛被给予警告处分,并罚款60万元。
尽管迈威生物在公告中称,本次事项系对刘大涛个人的调查,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但公告披露后的第一个交易日(5月12日),迈威生物股价下跌10.96%,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内部治理和监管机制的质疑。
在首次港股招股说明书满6个月失效后,迈威生物并未放弃,于8月29日重新递交上市申请。而此次发行H股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意味着迈威生物已经完成了上市辅导阶段的备案工作。
不过,迈威生物提示,公司申请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上市尚需取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等相关政府机关、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的批准、核准,该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持续高研发投入,公司仍处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迈威生物是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肿瘤相关和年龄相关疾病领域,主要产品为抗体和重组蛋白类药物。
自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以来,迈威生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相关财报显示,2022-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36亿元。相比巨额亏损,其营收显得杯水车薪,2022-2025年上半年,累计营收仅有4.57亿元。不过,其2025年三季报呈现出一定积极信号: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1.03%;归母净利润亏损5.98亿元,同比收窄13.89%。拆分收入结构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1亿元,其中地舒单抗产品销售收入达9954.07万元,同比增长51.59%,成为营收核心支柱,而整体营收同比下滑12.43%,反映出产品商业化面临的压力。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制药行业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和临床试验,这一过程耗资巨大,即使销售表现良好也难以立即弥补前期的巨大开支。目前,迈威生物核心管线拥有14个在研品种,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新药上市准备等业务的开展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研发投入。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迈威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达到7.59亿元、8.36亿元、7.83亿元、3.92亿元,累计投入超27亿元,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
迈威生物曾表示,如果其未能及时通过计划的融资渠道获得足够资金用于营运支出,将可能有短期的流动性风险,继而影响研发等。迈威生物积极推动H股上市融资,是为提升公司流动性,保证后续产品研发活动的顺利实施。
对于本次H股上市的预计募资规模、募集资金用途等问题,11月21日,新京报记者向迈威生物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穆祥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