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宁德时代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消息传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占比42.74%,同比下滑3.46个百分点。而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占比上涨1.42、0.3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出示的一份汇总行业数据进行的测算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为41.7%,较其2020年和2021年超过50%的份额明显下降,为5年来的新低。崔东树认为,“锂电池是高度发展的行业,未来宁德时代很难完全垄断行业”。


近期,宁德时代大动作不断。9月29日富临精工宣布公司与宁德时代拟向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升华”)增资35.6亿元,其中宁德时代增资25.63亿元,成为江西升华的控股股东。前不久,宁德时代罕见“先打款”15亿元给富临精工,用于锁定江西升华的磷酸铁锂供应量。


从昔日的强势主导,到如今的“先打款”合作,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电池行业竞争白热化、面对车企“去宁化”策略的背景下,宁德时代的打法也在不断变化。


如何应对危机且干预战略转向、如何平衡质疑声与自己的商业逻辑,正考验着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的智慧。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


“资金+股权”双重捆绑,减少供应链风险


9月29日公告显示,宁德时代斥资超25亿元,与富临精工一起对其子公司江西升华进行增资。此举加快推进江西升华在优质磷酸铁锂产品研发与生产、国际化拓展、供应链升级及储能市场发展等方面进程。


事实上,宁德时代与富临精工的合作不断升级。就在9月18日,宁德时代宣布与富临精工签约并支付15亿元的预付款,用于锁定江西升华向宁德时代承诺磷酸铁锂供应量,并支持江西升华布局更有竞争力的原材料建设。


今年3月,宁德时代就对富临精工的控股子公司江西升华进行战略投资,增资完成后宁德时代持有江西升华18.74%股权。


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一方面,2022年锂价飙升引发的成本危机仍历历在目,在此背景下,宁德时代从拿下上游产业链股权,再到追加15亿元预付款锁定供应,本质上是通过“资金+股权”的双重捆绑,将关键原材料供应商牢牢绑定在自己的产业链上,减少供应链风险。


另一方面,宁德时代也在缓解中小供应商的“担忧”。今年5月23日,瀚川智能公告宣布起诉宁德时代,涉案金额超过6087万元。瀚川智能称公司与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签署了换电站合同,公司交货、安装调试后,宁德时代方面将设备投入运营,却拖延付款,严重违约。王鹏认为,这或导致中小供应商对宁德时代合作政策愈发警惕,从而形成了此次“先打款”。


二线企业紧追不舍,“龙头”优势正被稀释


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老大哥”,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下滑趋势愈发明显。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装车量中,宁德时代占比40.92%,比去年同期下滑2.89个百分点。在国内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中,宁德时代占比50.17%,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0.98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


无独有偶,崔东树团队进行测算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宁德时代的市占率高达51.9%,一度占据半壁江山。随后的几年里,这一数据便进入了缓慢却持续的下滑通道。


2024年三季度,宁德时代市场份额降至45.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44.9%,二季度为42.6%,三季度则跌至41.7%。至此,宁德时代的份额降至5年来的新低。


市占率的变化,更直观地体现在行业格局的重塑中。在崔东树列出的18家主要电池企业中,有4家企业市占率出现下滑,14家企业则保持稳定或上升。其中,亿纬锂能和正力新能表现尤为突出,市占率分别上涨1.8%和1.4%。


“头部企业聚集效应已经放缓。”崔东树表示,2022年头部企业的市占率比例合计达到72%,如今已经下滑到67%。行业“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望被“多点开花”取代。


在王鹏看来,宁德时代虽然在技术创新上不断投入,但面对二线企业的快速追赶,其先发优势正逐渐被稀释。当前资金雄厚、产能庞大的企业仍能保持较高装车量,但份额流失已成为不争事实。随着二线企业在技术、产能、成本控制上不断缩小差距,宁德时代想要守住“龙头”位置,面临的挑战正越来越大。


“车企造电池的趋势日益明显,未来电池产业变化的机会很大。”崔东树说。而这也暗示着宁德时代的压力不仅来自同行,更来自下游客户的“自立门户”。


从“赌性”到“出海”


回望宁德时代的崛起之路,“赌性”曾是其最鲜明的标签,也是它初期突围的关键。


同为福建人的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一个细节,一次走访曾毓群办公室时,众人被墙上“赌性坚强”四个大字吸引。有人追问:“你怎么不挂‘爱拼才会赢’呢?”曾毓群答,“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赌性”是对趋势的判断、对风险的权衡,而这帮宁德时代赢得了上半场的竞赛。在2017年4月,宁德时代还未牢牢锁定全国市场绝对优势时,曾毓群勉励全体员工,“当我们躺在政策的温床上睡大觉的时候,竞争对手正在面临生死关头玩命地干,一进一退期间的差距可想而知。”


“赌性”也表现为不纠结、不恋战,果断选择新战场。2023年底,多方消息称,宁德时代员工的电脑桌面被公司统一改为“谁到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宁德时代2024年总裁办1号文件是曾毓群亲自写的“出海动员信”。他显然也看到了国内市场越来越卷,而海外市场“仍有较多空间”。


然而,宁德时代的挑战远未结束。当它在海外市场加速布局时,一场新的“围猎”已在技术赛道上悄然展开——众多竞争对手正试图在“固态电池”这一未量产的领域,对宁德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国内车企率先吹响冲锋号。上汽集团计划在2025年实现10万辆级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广汽集团计划在2026年将固态电池搭载于旗下车型,长安汽车计划2027年逐步量产固态电池。


跨国车企同样不甘落后。宝马在2025年5月启动全固态电池实车路测,丰田、本田等车企计划2027年启动量产。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此联系宁德时代方面,截至发稿宁德时代暂未回应。


显然,海外和固态电池都是全球新能源行业的“新战场”。随着盘子越做越大,宁德时代守城不易,攻城又能否再度成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