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如新(中国)公益支持的“科技向善,重构营养健康管理新场景”学术交流会在京举行。此次学术交流会围绕精准营养技术创新、慢病防控实践、临床营养干预价值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旨在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营养健康管理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为全民健康事业注入新动能。
活动现场合影。企业供图
“我多次来到中国,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到了中国有一个最鲜明的特质——以人为本,中国朋友也有一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言出必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定了明确且可量化的目标,这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新确立了清晰而坚定的战略方向:以基因表达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驱动,重点深耕抗衰老、代谢健康及认知健康三大核心领域。”如新集团首席产品执行副总裁贺杰德表示,中国“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如新的发展战略高度一致,如新愿意与中国一起,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全球民众带来普惠的健康福祉。
会上,行业权威专家从政策落地、慢病预防、临床实践等维度,为营养健康管理产业发展提供了专业视角。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志强强调,《国民营养计划》的贯彻实施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需要企业的创新精神,探索和应用更多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和制造更加优质的保健食品,同时,也积极探索更多适用于消费者的市场推广方法。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原副所长翟凤英在主题为“健康营养管理预防慢病促进国人健康长寿”的演讲中介绍了“隐形饥饿”概念,她建议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为指导,践行“膳食平衡宝塔”原则,保证杂粮、蔬果、奶、坚果等摄入,同时通过“平衡膳食、适当运动、早防早治”等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病风险。
航天中心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北京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许美艳则从临床视角,分享了“营养干预的临床价值与社会意义”。她指出,临床营养需遵循“5阶梯疗法”,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营养教育、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肠外营养等途径,尤其关注肿瘤患者、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
如新集团全球研究与开发总监任一萍在“重构营养健康管理的‘科技中枢’”主题演讲中,重点介绍了如新最新科技创新成果——PRYSM iO超光谱智能扫描仪。她指出,全球健康寿命与预期寿命差距已扩大至9.6年,氧化应激(自由基攻击)是衰老与慢病的关键诱因,而类胡萝卜素作为人体抗氧化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其存量可直观反映抗氧化能力。基于此,如新依托1930年诺贝尔奖成果“拉曼光谱”原理,发明了可以无创测量皮肤类胡萝卜素水平的光子扫描仪。该设备通过超光谱吸收技术,15秒内即可收集数十万皮肤反射数据,在拉曼数据库的指导下,进行AI驱动的机器学习,生成身体防御指数,透过皮肤类胡萝卜素水平、反映氧化压力及营养状况。
任一萍指出,该设备的推出,是营养健康管理从“模糊判断”迈向“科学量化”的体现,为家庭、社区健康营养管理提供了便携工具。
此次会议下半场以“科技普惠助力精准营养的‘最后一公里’”为主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保障部副部长郝晓宁、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部副主任贺鹏飞、如新大中华高级副总裁暨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潮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食品营养频道主编乔靖芳围绕政策支持、技术落地、生态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此次交流研讨会凝聚了“政策引领、科技赋能、企业实践、媒体传播”的多方共识,为精准营养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
文/张兆慧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