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8月26日,一份推进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广泛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文件正式出台。
当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将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作为人工智能普及应用的六大领域。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未来“人工智能+”行动担负的重要使命。
“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启动,标志着我国正式吹响夺取智能时代制高点的号角。这不仅是技术的竞赛,更是国家治理能力、产业生态协同、数据资源活化能力的综合较量。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助于拉动需求增长、加快动能转换、吸引全球对华投资,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在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体现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技术应用,而且是全方位的生产力革命和经济社会形态升级。
“人工智能+”加速前进,顶层设计恰逢其时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遥远设想,而是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引擎,已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指出。
与此同时,社会上仍存在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
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所长魏凯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规模化应用落地、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阶段,国家出台《意见》恰逢其时。文件系统谋划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实施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双向深度融合,塑造全新智能发展范式。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未来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核心,谁能掌握并利用好人工智能,谁就能在未来发展竞争中占据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磊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智能算力为核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投资对发挥企业竞争力极为关键。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驱动经济质效跃升
一场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驱动经济质效跃升的宏大工程全面启动,一场关乎未来前途的科技革命正式铺开。
《意见》要求,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刘枝表示,《意见》的核心在于“+”,即与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它将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从而优化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
“《意见》将通过推广AI最佳实践,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运营成本的显著降低和决策效率的飞跃。”刘枝谈到。
刘枝认为,“人工智能+”行动将激发在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创新、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大量投资,同时创造大量高价值的就业岗位,形成“投资-创新-就业-消费-再投资”的良性经济循环。
魏凯表示,从“十四五”期间的数字经济到面向“十五五”时期的智能经济,既是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技术升级演进的客观规律,也是释放人工智能“头雁效应”、实现生产力全面跃升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破解效率痛点,以产业全要素智能化转型为抓手,为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价值,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将推动善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创新创业主体,通过人机高效协同提质增效,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催生一大批“一人独角兽”企业,形成智能经济增长极。
张磊指出,大模型驱动的人工智能,有望提供除工业化以外的另一种规模经济。智能产业革命也由此相应成为我国转换中长期增长动力的新战略机遇。
构筑有人文温度的数字未来,首次布局智能原生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但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不愿使用人工智能,不敢使用人工智能和不懂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的问题。
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是此次《意见》提出的一部分重点行动。
魏凯指出,当前看,人工智能已在多个行业“上岗”。例如,在医疗领域,医疗智能体通过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决策支持和就医辅助服务,解决了患者“报告看不懂、流程跑断腿”等痛点问题;在科研领域,药物研发通过AI实现分子属性预测、虚拟筛选及蛋白质预测等,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未来看,人工智能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真正的“主角”。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千军万马的“数字员工”,通过“一人公司+AI协作”实现企业生产运营全流程闭环,构建起一个产业要素智能协同、人机高效协作、任务自动流转的工作网络。
作为一大亮点,《意见》前瞻性地提出要加快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对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加速人工智能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具有重大意义。
《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
魏凯告诉记者,智能原生概念,是在数字原生基础上,立足于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正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转折期,点出了下一阶段“AI+”新“内核”。智能原生,并非简单地“AI+”或“+AI”,而是从设计之初就将AI考虑进来,实现产品、服务甚至整个业务模式围绕AI的核心能力(理解、生成、推理、记忆)进行根本性创新。
此外,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将促进形成更多对行业“能用、好用”的智能原生产品,助力智能原生产品规模化应用,解决大模型实际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生成式AI向代理型AI转变,在实际场景中“少说话、多做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