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只卖了6辆车,北欧豪华电动车品牌极星汽车(Polestar)在华遭遇“滑铁卢”。


多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仅售出69辆汽车。其中,3月仅卖了1辆,4月和5月未有销售记录,6月销量为6辆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极星汽车财报发现,该公司在2019年至2024年的6年间累计净亏损超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且亏损额从2022年的4.7亿美元扩大至2024年的20.5亿美元。


随着销量和业绩持续下滑,8月以来,极星“退出中国市场”传闻甚嚣尘上,极星中国对此回应称“业务正常运转”。而另一边,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不久前通过旗下公司向极星紧急注资2亿美元,能否为极星中国带来转机呢?


注资2亿美元“拯救”极星


极星是由沃尔沃和吉利控股集团合资打造的电动豪华品牌。“在极星,天空才是极限”是极星汽车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的口号。如今,曾对标特斯拉的极星销量呈大幅下滑趋势:今年1月售出56辆,2月售出6辆,3月降至1辆,6月小幅回升至6辆;4月和5月则无销售记录。


在不久之前,李书福试图拯救极星汽车。


今年6月17日,极星汽车发布消息称,李书福通过旗下PSD Investment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以每股1.05美元价格认购1.9亿股A类美国存托股。交易完成后,李书福对极星的控股比例升至66%,沃尔沃持股则从18%降至16%。


这笔资金对于极星当前的财务状况至关重要。截至2024年底,极星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总负债达73.83亿美元。不仅如此,注资消息还为极星带来了短暂利好。注资前,极星股价在1美元附近波动,面临纳斯达克退市风险。注资消息短暂提振了股价,但截至8月初,股价较2022年高点仍下跌约90%。


这种利好并不持久,极星首席财务官Jean Francois Mad公开表示,极星每月现金消耗约为1亿-2亿美元,2亿美元仅能维持较短时间的运营。


对于李书福的注资,在业内看来,吉利控股集团正推进“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整合,在完成极氪与领克合并后,需要稳定旗下品牌架构,而极星是吉利高端电动车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部分,对吉利集团而言有着独特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吉利集团内部资源竞争加剧,极氪与吉利汽车合并,集团资源向核心品牌倾斜。吉利汽车高管桂生悦曾明确表示,极星、Smart、路特斯属于集团品牌,不会由吉利汽车收购,划定了资源支持的边界。


从对标特斯拉到月销个位数


曾对标特斯拉的极星,为何会在中国市场陷入困境?究其根本,还在于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摇摆不定。


2019年4月12日,极星Polestar 1在上海车展前夕上市,定位为限量超跑,中国配额每年100台,售价高达145万元。


但在短短一年后的2020年7月22日,极星Polestar 2上市,首发版41.8万元,次月下调价格至29.8万元,虽然这是走量车型,但依旧给消费者留下了“价格腰斩”的印象。


到了2023年7月10日,极星推出重返高端的车型Polestar 3,售价69.8万元起,定价高于蔚来ES8、理想L9(45.98万起)。在各家造车新势力崛起的冲击下,该车型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200辆。


时间来到2023年11月16日,极星推出重返30万元级别的“最后一搏”车型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但没有搭载激光雷达,最后在2024年3月因销量低迷暂停中国产线,仅靠库存维持。


回顾极星来到中国的这些年,品牌定位的频繁调整影响了消费者的认知,而在这背后,极星更换了七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也对管理团队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否认退市,押注轻资产转型


实际上,就在2025年8月初,业内出现“极星年底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8月5日,极星中国官网发布声明:“中国市场业务正常运转,用户服务及渠道运营不受影响”。


但目前极星汽车的中国区员工从2024年初的320人裁至86人,上海总部退租3层办公楼。此外,2023年6月19日极星与星纪魅族分别持股49%和51%成立极星时代科技(宁波)有限公司,被视为本土化的重要尝试。但在今年4月,该公司已停止运作。


面对上半年仅69辆的销售“冰点”,极星中国正仓促启动轻资产转型。新任负责人胡世闻将赌注押在“直营+线上”模式上,计划砍掉冗余经销商网络,仅在核心城市保留体验店。


需要注意的是,这场转型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据报道,接近极星中国的人士透露,四季度是极星的最终考核期,如果销售模式切换后仍无起色,会有更深层的调整。


可以说,李书福的2亿美元注资为极星争取了时间。由于极星本身还面临负33亿美元净资产的挑战,因此极星品牌的市场走向仍需观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