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欢)8月8日,由北京市商务局主办、北京国际经贸标准化促进会承办的“北京农产品市场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京举行。会议发布了北京市地方标准《菜市场智慧系统建设规范》并进行宣贯,指出菜市场需配备智能溯源电子秤、消费大数据分析终端等设备,同时要建立统一的菜市场智慧管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

据悉,本次会议汇聚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代表、农产品企业负责人及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北京农产品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会议旨在提升北京农产品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保障首都农产品的优质供应。会议还邀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分享智慧农业与数字化供应链建设有关内容,重点介绍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种植、精准采摘,以及通过物流配送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成功案例。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菜市场智慧系统建设规范》的宣贯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会上,相关起草单位详细解读了该规范在硬件设施配置、数据管理标准、服务功能模块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传统菜市场向智能化、规范化转型。规范中提到,菜市场需配备智能溯源电子秤、商户信息公示屏、消费大数据分析终端等设备,实现交易数据实时上传、农产品来源可追溯、价格信息透明化。同时,建立统一的菜市场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市场运营、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数据资源,为市场监管和市民消费提供便捷服务。

资料显示,从多重价值来看,智慧农产品市场建设意义深远。在城市发展维度,它能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数据壁垒,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北京方案”,并与全市“智慧监管”体系实现深度融合;在民生改善维度,可有效解决传统市场环境杂乱、计量不精准等长期存在的痛点问题;在产业升级维度,能够带动冷链物流、数字支付等关联产业实现增长,还能培育“线上预订+线下自提”等新兴业态。

对于如何建立智慧农产品市场,北京市商务局一级巡视员李中双提出,首先,要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对符合《菜市场智慧系统建设规范》的项目,优先纳入市级示范项目范围;其次,要深化数据赋能效果,鼓励市场主体与政务平台共享交易数据,积极开发便民服务APP;最后,要筑牢安全底线,推动企业切实落实食品安全追溯责任,建立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同时,他呼吁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主体投入、市民监督参与的协同格局,让市民的“菜篮子”更具品质、更有温度。

此外,在菜市场的食品安全方面,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处长闫强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关键指标的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安全可靠。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