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简称“链博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在本届链博会上, 中国贸促会发布了《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简称《报告》),以及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简称“指数矩阵”)。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介绍,从调查结果来看,全球供应链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韧性相对脆弱。而中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注入了更多的确定性。
补链延链、多元布局、效率提升 中国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注入确定性
赵萍介绍,今年《报告》首创的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模型,梳理和总结了过去一年全球供应链最新发展态势,当前全球供应链发展呈现出多个特点。
“当前全球基础设施的联通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全球南方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全球海运互联互通水平波动回升,铁路、航空运输能力稳中有升。”赵萍介绍,铁路、机场、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5G、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为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行奠定了良好外部硬件基础。
赵萍指出,过去一年,国际经贸规则更加侧重全球供应链包容发展,如WTO很多新议题聚焦促进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供应链。新签多双边经贸规则以及相关的经贸协定多由发展中国家主导或者参与,并且高度重视创新、绿色和中小企业发展等相关议题,为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降低贸易投资成本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赵萍还介绍,当前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供应链韧性水平。主要经济体通过颁布行政令,制定新的年度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性文件等相关方式,旨在增强本国关键产品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但是其中部分政策存在着保护主义内部倾向,不利于全球供应链的开放合作。
“技术创新对全球供应链的驱动作用也越发显著。”赵萍举例道,增强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碳捕集与封存,智能电网等绿色低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推动全球供应链进入到数智化、绿色化的发展新阶段。
赵萍还指出,全球金融服务普惠性也在提升,国际金融机构出台多项举措支持发展中国家融资并开发了监测与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进一步弥合了中小微企业贸易融资的缺口,有效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及包容发展。
聚焦中国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开放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效能,推动全球供应链提质升级。补链延链、多元布局、效率提升,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指数矩阵”出炉 全球供应链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韧性相对脆弱
在本届链博会上,中国贸促会还发布了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该指数矩阵在去年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简称“促进指数”)和全球供应链连接指数(简称“连接指数”)之外,还包括中国贸促会今年研发并正式发布的全球供应链创新指数(简称“创新指数”)和全球供应链韧性指数(简称“韧性指数”。)
“这四个指数形成的指数矩阵对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连接程度、创新水平、发展韧性进行全面评估。”赵萍指出,指数矩阵研发成形不仅为各方研判分析全球供应链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以及未来的走势提供了公共产品,也表明中国贸促会始终致力于全球供应链的前沿研究工作。
据介绍,促进指数量化评估全球供应链的发展环境;连接指数量化呈现全球供应链的连接程度。创新指数重点是全面衡量全球供应链的内驱动力;韧性指数则科学反映全球供应链内在质量。为了更加直观呈现2018-2024年全球供应链的变化趋势,指数矩阵以2018年为基期,并且将基期的指标值确定为1。
赵萍介绍,今年,构成指数矩阵的四个指标值均有所上升,其中2018-2024年促进指数增长到2.71。这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联通度、技术升级创新度、多双边规则影响度这些指标对促进指数的上升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有效抵消了主要经济体政策影响、金融服务保障度相关指标产生的拖累作用。
在连接指数方面,赵萍表示,该指数从2018-2024年增长到1.56,这主要是由于供应链内部要素连接度、供应链发展环境因素以及供应链上中下游连接度这三个一级指标都呈现上升态势,所以拉动作用比较明显。
赵萍介绍,创新指数增长到2.16。主要原因在于创新投入供应链上中下游、创新活动、创新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共同拉动了创新指数的上升。而韧性指数2018-2024年增长到1.22,主要的原因是供应链恢复能力、供应链预防能力相关指标对韧性指数上升产生的拉动作用,抵消了供应链抵御能力产生的拖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这三个指数年均增速高于韧性指数。而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于2014年都达到了历史高位,韧性指数则从2022年开始连续两年出现下降,虽然在2024年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
赵萍认为,从相关指数的变化得出,当前全球供应链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尽管世界经济当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正在持续增加,但是促进因素始终占据主流,全球供应链正朝着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这也再一次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不过,全球供应链的内在韧性仍然相对脆弱。”赵萍指出,全球供应链的内在质量较为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
此外,赵萍还表示,全球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当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三者同时上升时,韧性指数才会上升,这表明只有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相关各方共同发力才能全面提升供应链的发展环境、供应链的连接程度以及供应链的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水平。
全球需坚持开放包容的多双边规则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综合报告以及指数矩阵的研究发现,中国贸促会建议,为推动供应链稳定运行,全球各界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打造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外部硬件环境保障。”赵萍表示,全球各界还应该坚持开放包容的多双边规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赵萍还建议,要制定互利共赢的供应链政策,摒弃保护主义、内部主义的思维,共同促进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安全高效运转;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促进全球创新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为全球供应链提质升级注入更强动力;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转。
此外,赵萍表示,《报告》及《指数》为链博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应全球各方重大关切的创新之举,也是中国贸促会高水平应用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贸促会将继续跟踪全球供应链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完善全球供应链品牌研究成果,推动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供应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