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俞金旻)7月15日,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在上海举行。在分论坛“2025,年轻人在想什么?”中,95后“新农人”、上海特冒头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程聪,以一场关于年轻人社交文化、农业实践与AI反思的对话,引发对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深度探讨。


95后“新农人”、上海特冒头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程聪。


面对主持人关于“网络梗文化”的提问,周程聪坦言自己已与部分流行文化产生距离感,但他认为年轻人通过“梗”建立社交门槛的本质,是寻找精神同频者的方式。“就像‘社交塑料瓶’这个词,许多年轻人表面社恐,却渴望更深层的共鸣。”他结合自身经历分析称,最初投身农业是为逃离城市压力,却意外在土地中找到了自我成长的路径。


周程聪分享了他从“逃离者”到“乡村实验者”的转变。五年来,其团队在上海金山和浙江平湖打造了6700亩农业基地,引入全球300多个番茄品种,将农场发展为米其林餐厅的食材供应链,并吸引年轻人成为“新村民”。他提出,农业不仅是生产,更是构建社交场景的载体。“许多年轻人来这里办婚礼、做农夫,他们不是逃避城市,而是通过触摸土壤重新定义生活。”


谈及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周程聪态度鲜明:“人与人的连接无法被屏幕取代。”他以农场的“开放日”为例,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错别字引发的真实对话,均是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针对AI数据问题,他犀利指出当前农业网络信息的虚假泛滥:“一句话重复拍摄的短视频、伪造的大数据,正在污染AI训练库。未来必须强调数据真实性,才能让私有AI真正助力个体成长。”


对于“年轻人只知享受当下”的质疑,周程聪反驳称,新一代是在信息爆炸中主动选择“深耕真实”。“我们看见种子发芽的瞬间,那种投入与成长,是结果导向的城市工作无法给予的。”他呼吁社会重新理解年轻人的选择:“用AI优化工具,但以土地、社群和真诚对话为锚点,或许才是我们对抗虚无的方式。”


编辑 陈莉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