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俞金旻)7月15日,2025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李清川在分论坛“2025,年轻人在想什么?”上,以“与年轻力呼唤着前行”为主题发表演讲。他通过梳理中国青年代际精神变迁,指出“每一代青年与时代的深刻互动,正在书写一部动态的文明进化史”,并披露多份城市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为观察AI时代青年价值观提供新视角。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李清川。


李清川回溯中国青年代际精神演变时表示,青年始终在时代变革中寻找定位。“当下年轻人在算法与AI重塑的认知疆域中,正以逆向‘破茧’姿态突破信息茧房”,他指出,新一代青年通过挖掘冷门文化、学习小众语言探索认知边界,这正是对抗技术异化的智慧。


智库数据显示,2025年青年择业观发生显著变化:47.6%受访者接受自由职业,32.1%尝试“数字游民”模式。“年轻人不再执着单一成功路径,而是用技术工具释放创造力。”李清川说道。研究还发现,35.8%的Z世代将心理学、哲学纳入学习清单,“向内探索”成为技术时代保持人性温度的重要方式。


李清川重点解读了城市“年轻力”构建。据其介绍,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国城市年轻力指数”体系包含5大核心维度、30余项细分指标,年内将发布首期研究成果。智库调查显示,83.5%的青年将“文化归属感”列为城市选择关键要素。李清川表示,7月15日当天,上海出台的“沪9条”政策,正是通过扶持内容创作、赋能文化场景,构建青年与城市的“价值共筑”生态。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正在发芽的成长型需求”,认为把握住青年探索小众领域、参与文化创新的热情,就能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当我们讨论机器能否思考时,年轻人已在用文化传承对抗算法驯化。”李清川总结道,技术迭代从未改变青年对意义的追求,变化的只是解题工具。他援引年度热词监测发现,“失控学习”“游牧式成长”等概念热度攀升134%,显示年轻人正创造新的价值坐标系。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