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


7月15日,贝壳财经年会“ESG的全球实践与中国答案”分论坛在上海举办。会上,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指出,零碳园区建设不是简单的能源替代,而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随着ESG理念与零碳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正在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地方申报热潮已起标准体系加速完善


张军涛透露,随着零碳园区地方申报热潮到来,我国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申报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预计首批试点园区名单将于近期公布。


根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发布的《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方案》(910号文件),各省需在8月22日前完成首批申报工作,每个地区最多推荐2个园区。预计全国60余家园区进入候选名单。


“从政策制定到落地实施,零碳园区建设正在全国快速推进。”张军涛表示,按照规划,“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建不少于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在地方层面,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省份已率先行动,要求各市推荐1-2个园区至省级层面,预计每个省份将建设15-20个省级零碳园区。


值得注意的是,张军涛特别强调了市场化评价机制的重要性。针对全国2500余家各类园区的转型需求,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联合各方编制的《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T/CECA-G 0344-2025)团体标准正式由中国节能协会颁布实施,为零碳园区的建设与评价提供了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标准化依据。


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推动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


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我国正通过创新性的技术手段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张军涛会上介绍了“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实施的重要性。


张军涛以某园区为例说明,“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可将园区企业按能效水平分为ABCD四类。园区可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扶持A、B类企业扩大产能;对C类企业进行优化调整;对D类企业实施整改或退出机制。通过这一体系,既为优质企业腾出了能耗空间和发展场地,又通过能耗指标拍卖、政府收储等方式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值得关注的是,零碳园区建设强调持续改进的发展理念。“零碳转型不是一次性达标,而是持续优化的过程。”张军涛强调,必须将零碳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他特别指出,ESG理念为零碳发展提供了有效实施路径,通过与企业界的深度合作,将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化、零碳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八大实施路径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能源适配产业成关键


“能源使用必须适配产业需求,而非让产业适应能源。”张军涛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简单的能源替代,而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随着ESG理念与零碳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国正在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零碳园区建设正加速推进,通过八大实施路径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张军涛表示,在能源转型方面,将重点推动园区与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对接,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供、氢电耦合等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并探索生物质能、核能等多能互补供热体系。同时,园区应建立严格的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实施节能改造升级。


张军涛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上,推行“以绿制绿”生产模式,促进高载能产业向资源保障区集聚转移。资源利用方面,将提升土地集约化水平,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等设施改造,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技术创新上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管理能力建设重点打造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用能负荷监控与调配。此外,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支持园区以虚拟电厂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一系列措施将系统性推动园区实现低碳转型,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