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安检处工作人员依旧手持提醒牌提醒旅客。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自6月28日起,中国民航局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属于召回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新规”实施首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曾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安检处看到,被拦截的充电宝堆成小山,旅客们或焦急争辩,或无奈放弃转身登机。
如今,新规实施一周,安检处自弃的充电宝还多不多?被拦截的充电宝到底是如何处置的?带着这些疑问,7月4日下午,贝壳财经记者再次探访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
充电宝自弃量大幅下降、寄存点隐蔽、快递规则一天一变
“你的充电宝有3C吗?”这句话是贝壳财经记者在安检口听到旅客间最频繁的对话内容。
旅客王成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他经常要坐飞机出差,“第一天没注意,已经丢弃一个充电宝了,我回来以后,马上买了新的带3C标识的充电宝。”王成鑫说,同样的问题不能犯两次。“我现在有个习惯,有与我一起出行的人,我就会下意识地问一句。”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入口安检处充电宝自弃筐空空如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中午时分,贝壳财经记者在虹桥机场T2航站楼入口安检处看到,充电宝自弃箱空空如也。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从“新规”实施第三天开始,充电宝自弃量就已大幅下降。“昨天一天,我们这个点位一共就回收了一个充电宝。”
当问及充电宝寄存点位置时,贝壳财经记者发现T2航站楼的安检、保安、保洁等多名工作人员均表示不知道。最后,记者在航司工作人员指引下,在航站楼安检外找到了充电宝寄存点。
该寄存点位于厕所通道旁,门口并没有明显的指引牌,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寄存点内有两位工作人员,她们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并以安全为由将记者驱离寄存点。贝壳财经记者观察到,在货架上摆放了几十个充电宝,每个充电宝均用独立包装塑料袋包装。在记者观察的半小时内,只有一名旅客李先生来到暂存处咨询。工作人员提醒他,只能暂存7天,且每天收集到的暂存充电宝会转移保管,所以还需要提前24小时拨打电话预约取回。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充电宝暂存点位于航站楼外厕所通道旁,无明显指引。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我可能7天不一定回来,取回太麻烦,还是去丢弃吧。”李先生无奈地对贝壳财经记者说道。
记者了解到,除了自弃或寄存外,乘客也可以选择在航站楼内的快递点快递充电宝。
6月28日首日,记者探访时,仍有快递可以选择,也有快递公司表示暂停接收个人寄递的充电宝,仅允许商家寄送未拆封的新品。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有上海媒体7月2日采访T2航站楼顺丰快递柜台工作人员时表示,只要符合能量密度要求的充电宝,即20000毫安以下的,没有3C认证都可以快递。但4日下午,顺丰快递柜台工作人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只能邮寄有3C标识的充电宝。“规则每天都在变,我们也没办法,听公司的。”此前可以邮寄的捷网快递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公司不让邮寄了,我现在这里什么充电宝都不收。”隔壁的京东快递工作人员表示,充电宝可以寄,且不限寄递城市。
被机场拦截的充电宝去哪儿了,回收后怎么处理?
“机场收上去的这些充电宝,怎么处理的,能不能透明化?”“这些正常应该要回收,回收后再处理。我想知道,回收到哪里去了?如何处理?这个量不小的。”多名旅客向记者表达了心中的疑惑。
此前,贝壳财经记者曾注意到,网络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二手充电宝。很多商家毫不避讳地写着:“机场拿的一批二手充电宝,特价处理,保证能用”,15-30元一个。记者询问时,商家虽没有明确回复来源,但都承认,“没有3C标识”。
中国民航局7月2日曾回应,充电宝在暂存、转移、回收等环节,将做好相应记录,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
对于回收的充电宝去处,贝壳财经记者通过“12345”热线向上海机场集团进行咨询,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回电称,“旅客自弃的充电宝都会交给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业处置”。但记者并未获得相关企业的名称,机场表示这是“公司合同机密”不会向社会公开。
贝壳财经记者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官网查询发现,目前上海市具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的企业共有7家。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逐一拨打7家企业咨询电话,其中一家名为鑫广再生资源(上海)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和浦东机场有长期合作,其中就包括固定资产的电子废物处理,但移动充电宝属于旅客自弃物,不是固定资产,目前没有接到机场与其协商回收充电宝的意向。
该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企业依托检测设备,可以对不同品牌、型号的充电宝进行快速精准分类。针对电池部分,运用自主研发的安全放电技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电池内化学物质原有特性,为后续梯次利用或材料回收筑牢基础。而电路板经技术处理后,通过粉碎、熔炼等工艺,可实现贵金属的提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