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求炫技到追求落地,人形机器人企业正在变得更加务实。5月22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智元机器人灵犀X2将开启合作伙伴招募,具备销售能力、二次开发能力的合作伙伴以及采购需求的客户均可以开展合作。
据智元机器人介绍,招募合作伙伴销售的灵犀X2机器人包含X2(交互版),X2 Pro(探索版),X2 Ultra(旗舰版)三个版本,整机标配25—31个自由度(包含2个颈部自由度),售价在10万-40万之间,主要面向文娱表演、展厅讲解、科研教育、康养陪伴等场景。
简而言之,丰富产品线,扩大“朋友圈”,提高场景化落地能力是目前灵犀X2的重要任务,而这也是目前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缩影。多位长期关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今年他们对标的公司关注点与去年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去年更关注偏向技术层面的能力,今年更关注是否具备渠道销售以及场景化落地的能力。
不仅仅是智元机器人,包括乐聚机器人、优必选、傅利叶在内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全部在追求场景化落地,10天前,华为与优必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创新向工业、家庭等场景落地;乐聚机器人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在工业场景进行小批量交付。
销售模式为BtoBtoC,并非直接面向C端用户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应该是走向家庭,或许是充当陪伴的角色,或许是可以做家务。但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来看,距离实现上述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此之前,机器人企业只能不断探索。
灵犀X2面向的场景是文娱表演、展厅讲解、科研教育和康养陪伴等,“从我们调研的数据来看,文娱表演、展厅讲解是目前需求量比较大的场景,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科研教育其实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领域,康养是未来想要发展开拓的领域。”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部总裁魏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为了满足上述场景的需要,灵犀X2主要突出的是其交互能力,与用户形成互动。但需要注意的是,灵犀X2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消费级产品。“虽然我们的产品是面向使用场景中的终端消费者,比如在文娱展厅中的一些游览用户,但我们在切入这个场景时是通过B端合作的,是BtoBtoC,并非直接面向C端用户。”魏强解释称。
在魏强看来,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想要面向终端消费者还面临着一些技术上并未解决的难题,首先就是机器人的泛化能力。纯消费级的各种场景是完全开放的,不是一个闭合或者是一个完全受控制的场景,很多突发情况是无法预测的,因此目前整个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肢体动作、AI交互能力、作业能力以及对场景和理解和识别能力并未达到精准的泛化能力。
另外,硬件层面也有许多技术尚未突破瓶颈,例如关节电机的灵活度虽然较两三年前有了一些进步,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贝壳财经记者的调研采访中,以末端执行器灵巧手为例,现阶段仍然没有解决高自由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虽然在资本市场目前掀起了一波融资热潮,但多位投资人对是否要投资灵巧手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行业处在早期商业化阶段,成本还未显著降低
虽然目前灵犀X2在大量招募合作伙伴,但其成本并未显著降低,售价在10万-40万之间,未来若想要走向消费市场,价格也是核心考量因素之一。人形机器人的销售本质上符合硬件销售的逻辑,量产能力是降低机器人产品成本的核心原因。
事实上,智元机器人已经是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中率先规模化量产和交付的企业,但数量并未达到消费级硬件产品的数量。据智元机器人披露的数据,截至2025年1月,智元机器人量产超过1000台,刷新人形机器人交付纪录。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今年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均将量产作为年度目标之一。乐聚机器人合伙人孙冬表示,今年1月,乐聚“夸父”机器人完成了第100台的发布和交付,“这算是产业化落地的第一个里程碑,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我们将在工业场景中进行小批量的交付,预计在2027、2028年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批量出货。”孙冬说。
在魏强看来,虽然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在追求量产能力,但目前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行业若想规模化量产,需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例如关节电机、结构模组、材料优化等,最终才会实现成本的降低。
从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链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或许是一个利好的信号。例如,5月7日,专注机器人计算视觉算法的企业蓝芯科技完成了数亿元C+轮融资;4月10日,高性能机器人一体化关节模组企业因克斯完成天使轮融资;4月18日,专注行星滚柱丝杠及配套执行器的诺仕机器人拿到天使+轮融资等等。
在二级市场,机器人相关概念股反复活跃。一位私募经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他非常看好机器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未来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比较关注减速器和传感器的发展。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人形机器人企业们也在不断地尝试,虽然灵犀X2现在的场景以文娱表演、展厅讲解为主,但魏强认为目前最合适的场景并不一定是未来终极的场景,还是需要看行业的发展,例如智元也在探索康养领域的场景。“但从长期来看,家庭场景一定是未来长期存在的。”魏强指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晗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