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生态环境部:将定期发布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2. 国家能源局就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

3. 国家能源局: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367万千瓦

4. 山东电力市场新规自5月1日执行

5. 《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发布

6. 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公司成立

7. 国家电网省间绿电单笔成交量创历史新高

8. 蒙牛集团发布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9. 国际能源署:电池对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10.欧洲议会通过《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

11.七国集团(G7)就淘汰燃煤发电厂的时间表达成一致

 

>>>专题碳讨


绿电和储能利用率下降压力变大,电力市场如何助力新能源破局?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生态环境部:将定期发布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4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后续我们将建立常态化发布机制,及时更新和定期发布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今年还将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此外,我们还正在组织开展电力碳足迹因子研究,成熟后将发布电力碳足迹因子。


零碳解读: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作为核算电力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基础参数,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定期更新发布有助于更精准核算电力部门的碳排放情况,为电力行业脱碳和低碳转型提供数据支撑。

 

2.国家能源局就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此次规则进一步明确了绿证工作的职责分工、绿证账户、绿证核发、交易及划转、信息管理、绿证监管等方面工作要求。


零碳解读: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绿证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此次规则提出绿证现阶段仅可交易一次、有效期2年。明确绿证核发和交易的具体规则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绿证的开发、交易和消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

 

3.国家能源局: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367万千瓦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2024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367万千瓦,同比增长34%,占新增装机的92%。


零碳解读:近两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电源。可再生能源装机中多数为风电和光伏装机量,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风电和光伏发电之和突破11亿千瓦。按此增长态势,今年仅风电和光伏装机就将超越煤电总装机量,成我我国重要电源。

 

B、地方实践

 

4.山东电力市场新规自5月1日执行


近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发布了关于印发《山东电力市场规则(试行)》,构建了适应“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体系的系统化市场规则,以及与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2024年5月1日起执行。


零碳解读:作为国家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地区,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进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以来,市场发现价格作用明显。此次规则旨在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规则,满足各类经营主体的交易和发展需求。如探索建立市场化容量补偿机制,明确新型储能为新型经营主体等。

 

5.《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发布


近日,江苏印发《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时期,选择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园区和企业启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到2025 年,初步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对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鼓励支持重点城市、园区和企业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


零碳解读:2023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并选择了江苏盐城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作为首批试点。作为全国重要的用能和碳排放大省,江苏积极展开碳达峰试点工作意义重大。此次,江苏试点方案不仅推动碳达峰试点工作,还鼓励支持重点城市、园区和企业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推动条件较好地方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C、企业行动

 

6.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公司成立


4月27日,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公司揭牌暨广东能源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广州举行。这是广东成立的首家省属国有节能降碳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公司将推动广东全省节能降碳产业发展,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服务广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零碳解读:节能降碳旨在能源高效利用、碳排放水平持续下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作为广东首家省属国有节能降碳公司,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公司可以发挥“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优势,推动广东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取得新突破。

 

7.国家电网省间绿电单笔成交量创历史新高


近日,国家电网组织开展2024年4月-12月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送陕西跨省绿色电力集中竞价交易,单笔成交电量达34亿千瓦时,创公司跨省绿电单笔成交量历史新高。本次交易是平台聚合方式集中竞价开展以来,西北区域首次多省份集中竞价绿电交易。


零碳解读:随着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的放开,可再生能源电力将越来越多地由电网、售电公司和电力用户等多元化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进行消纳。由于我国绿色电力生产和消费存在较大的空间错配,此次国家电网组织开展西北地区绿电跨省交易有助于推动西北绿电富裕省份通过市场化方式向东中部输送电力。

 

8.蒙牛集团发布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4月28日,蒙牛集团发布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展示了公司在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积极成果。据悉,蒙牛聚焦可持续采购、可持续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三大关键议题,通过一系列供应链管理举措,引领上下游伙伴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零碳解读:食品加工制造是重要的碳排放领域,推动食品领域碳减排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报告显示,蒙牛在生产、原奶、包装等多个环节加强碳排放管理,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强度。2023年,蒙牛MSCI ESG评级提升至AA,成为中国唯一获此评级的乳制品企业。

 

D、国际看点

 

9. 国际能源署:电池对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报告,报告指出,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相比,电池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成为一种有竞争力、安全可靠且可持续的替代技术,同时也能通过为电动车提供动力来推动道路交通的去碳化进程。


零碳解读: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快速增长,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随机性对电网的冲击越来越大,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电网安全面临较大挑战。同时,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让新能源项目配建储能成为可行。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总体储能容量将增加6倍,这其中增量的九成来自电池储能容量。

 

10. 欧洲议会通过《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


近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以455票赞成、99票反对、54票弃权最终通过了于去年12月达成的《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该法规将首次引入产品的“数字护照”,旨在提供有关单一市场产品的环境可持续性的信息。


零碳解读:据悉,此次新法规将适用于洗碗机、电视、窗户、汽车充电器。该规则预计将在法律生效两年后实施,只有小型和微型企业将获得豁免,中型企业将会受到影响。预计这将推动欧洲相关领域产品可持续和循环使用水平,降低产品的碳足迹。

 

11. 七国集团(G7)就淘汰燃煤发电厂的时间表达成一致


4月30日,G7主要国家的能源部长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同意在2035年或在与控制温升在1.5°C之内的时间表一致的情况下,淘汰能源系统中现有的未经减排措施的燃煤电厂。这是G7联合声明中首次写明关停燃煤电厂的时间结点。


零碳解读:七国集团的经济体量和能源消耗占全球比重较大,其温室气体合计排放量占全球21%。此次,G7虽然首次就淘汰 “未经减排措施”燃煤电厂划定了时间结点,但是距离实现《巴黎协定》控温目标以及COP28大会设定的2030年减排目标还存在不小距离,全球化石能源的减排仍任重道远。

  

专题碳讨


绿电和储能利用率下降压力变大,电力市场如何助力新能源破局?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2024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367万千瓦,同比增长34%,占新增装机的92%。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5.85亿千瓦,同比增长2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2.9%,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之和突破11亿千瓦。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攀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快速提升。2024年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6875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0.7%;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42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在降低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同时,会给电网安全稳定性带来风电,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消纳问题。


与此同时,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增长也推升了新能源配储规模,在新能源配储参与电网调度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储能的利用率低下的挑战也十分巨大。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推动绿电和储能积极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和储能利用率提高,成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推动新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图/IC

 

从全额保障性收购到多元化消纳,可再生能源交易更加市场化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开启新一轮电改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改初期,在新能源装机规模不大的背景下,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保障性收购制度来推动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保障性收购制度虽然可以保障新能源发电机组的经济效益,但在电网“统购统销”的模式下,消费测无法分辨自身购买电力的来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就无法彰显出来,最终也不利于新能源电力的长远发展。


随着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规则的完善,跨省跨区中长期新能源电力交易逐步兴起。同时,《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市场化交易进程。我国在发布的《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中也提出,明确跨省跨区优先发电,确保清洁能源送出,并推动该部分电量逐步市场化;优先安排规划内的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小时,以及可再生能源调峰机组优先发电。


在系列电力市场改革措施推动下,我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新能源总发电量比重逐步提升,占比趋近30%。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将优先组织有绿色电力消费需求的市场主体开展长周期的市场化交易,并进一步明确了绿色电力交易在现货交易中的优先出清顺序,确保绿色电力交易电量履约。绿电消纳在事实上也从电网单一主体变为电网、售电公司和用户等多元化市场主体。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从政策上明确了由多元化电力市场成员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相关机制,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逐步走向市场化。


图/IC

 

新能源装机规模大增背景下,新能源和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难题待解


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61.4%;其中,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而绿电交易规模仅为537亿千瓦时,仅占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的7.9%。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的上网,尤其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具有发电时间段较为集中的特点,新能源电力在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上往往以较低的价格成交,这也会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2017年,青海省要求列入规划年度开发的风电项目按照规模的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拉开了新能源配储的序幕。近两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各地为降低新能源电力的波动性、维护电网安全,纷纷开始强制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设施。


可再生能源庄基地快速增长也带动了新型储能尤其是化石储能的发展。我国电化学储能规模从2020年的3GW左右增长至2023年的超20GW。但由于储能电池在运行效果和接受电网调度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系数仅为6.1%。如此低的利用率直接导致新能源项目投资回报率较差,影响新能源电力的发展。


新能源配储原本是要解决新能源电力消纳问题,更好促进新能源电力更好参与市场化消纳。但由于储能参与电网市场化调度机制不够完善,新能源发展和消纳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图/IC

 

需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和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更多通过市场化消纳


据山东、山西多个电力市场结果看,新能源电力入市的现货结算价格基本比没有现货的价格低。这会反向激励新能源投资企业更愿意通过政府定价或电网全额收购等方式进行消纳,以降低自身通过市场化方式交易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中长期交易市场和现货交易规则,从促进新能源电力市场化消纳的原则出发,制定符合新能源电力特点的交易规则。并探索建立面向新能源和储能的容量补偿机制,帮助回收新能源投资的固定成本和提高其经济效益。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新的《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明确提出要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设计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与新能源保障性政策做好衔接;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价格机制的通知》《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政策,优化调峰辅助服务交易和价格机制,优先调用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各类储能价值,“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经济效益将得到显现。


近期,《绿色电力交易专章(征求意见稿)》中也在国家层面对绿电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进行了规范,并鼓励签订多年绿电购买协议,推动跨省区优先发电计划中的绿色电力,通过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方式予以落实。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陶野    校对  柳宝庆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80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