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绿色电力消费倡议RE100宣布全面认可中国绿证。


中国绿证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只有拿到绿证,发电企业、电力用户才能分别证明自己发出和使用的是绿电。


RE100是国际上倡导绿色电力消费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绿色电力消费领域有重要影响力。RE100近期在官网中明确企业使用中国绿证不需要再提供额外证明。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绿证从最初国际市场的冷眼旁观,到如今跨国企业争相采购,中国绿证不仅打破了“不被认可”的僵局,更成为全球碳市场的重要变量。


这一转变背后,是政策智慧、市场机制和国际博弈的共同作用。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战略定力,也预示着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正在经历深刻重塑。


政策破局:从自愿尝试到刚性约束


中国绿证的早期探索不算顺利。2017年试点启动时,高昂的价格和自愿交易模式让市场反应平淡,甚至被质疑为“纸上绿电”。当时,一张绿证价格普遍在120-330元之间,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由于缺乏强制性政策支撑,企业购买意愿低迷。


转折发生在2020年后,单纯依靠自愿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成为普遍共识,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僵局。2021年,我国启动电力交易机构开展绿电交易试点,标志着“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模式正式开启;同时,平价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批量并网使得绿证价格迅速下降,绿证消费量逐步攀升;2023年,我国又实施绿证全覆盖政策,明确绿证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由国家能源局对所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核发绿证。这些变化让绿证从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变成了企业碳中和的刚需工具。


技术层面的突破,又奠定了国际认可的基础。国家能源局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区块链的存证功能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为每一份绿电和绿证都颁发了不可伪造的“数字身份证”。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当地建设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电溯源系统,确保了赛事期间所使用的绿电100%真实可信。


2024年开始,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发布,让中国绿证体系开始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有效堵上了“双重计算”的漏洞。《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有关工作的通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让绿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了系统性安排,并明确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不能从绿证和CCER中重复获益。


国际博弈:规则接轨中的话语权争夺


当欧美碳市场体系长期主导全球规则时,中国绿证的逆袭更像一场精心布局的突围。长期以来,国际绿电认证被少数西方机构垄断,其标准制定往往隐含贸易保护色彩。例如,RE100组织早期明确排除中国绿证,2020年开始对中国绿证实行有条件认可,一度影响了众多中国出口型企业购买中国绿证的积极性。


2024年底,推动绿证核发与国际互认迎来了关键转折点——11月,国家能源局组团赴丹麦和欧盟总部开展绿证专题调研与深入交流,各方认可中欧绿证的设计理念高度一致、制度规则基本相似,具备加快互认的基础条件。


随后不久,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团队赴伦敦与RE100展开多轮磋商,证明中国绿证能够完整承载环境属性。如今,RE100终于宣布“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并同步更新官网问答和技术标准,明确企业使用中国绿证无需额外声明。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RE100成员及其供应链伙伴,如今都可以放心采用中国绿证,而不用担心背上“漂绿”风险。


这场接轨并非单方面妥协,中国绿证的低价优势正在重塑全球绿电定价逻辑。中国绿证GEC的价格从2022年的25元左右拉低到2023年15元,到2024年价格更是低探到7元。由于中国绿证GEC两年有效期的限制,2024年购买2023年的GEC价格更是低到2元以下。


全球绿证均价会不会因为中国供给增加而造成“价格虹吸”效应还未可知。但是,中国绿证的“无条件加入”可能加速全球绿证市场的重新洗牌,未来,如何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维护市场稳定,将成为中国绿证国际化面临的关键课题。


未来战场:从交易工具到治理体系


如今的绿证早已超越单纯的电力属性交易,正在演变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跨国绿证互认机制,中国不仅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减排方案,更在重塑国际气候治理规则方面赢得了话语权,从国际规则的“适应者”转变为“共同制定者”。


回望中国绿证八年发展路,从被质疑到获认可,从边缘到主流,这条逆袭之路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在全球碳中和时代,绿色认证体系正在成为新的战略资源。它既是企业减排的合规工具,更是国家争夺绿色话语权的关键载体。当跨国公司的采购清单、欧盟的碳关税规则、全球供应链的排放核算都开始以中国绿证为参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市场的成熟,更是一个国家在能源革命中从追随到引领的身份转变。这场静默革命的终局,或将重新定义未来三十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