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国家能源局: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力应急力量建设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加快推进国家级电力应急力量建设。国家能源局细化明确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和研究中心建设节点、能力标准、保障要素等要求,推动建成7个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和2个研究中心并形成实战能力,不断提升跨区跨企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协同作战能力。
零碳解读:国家能源局将完善电力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队伍调用、重要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等制度规范,为灾害事故预防、应急事件处置和电力应急保障提供政策依据。地方电力管理部门需根据本区域电力企业情况和电力设施设备规划布局,深入分析电力突发事件风险,落实“专兼结合、平急结合、精干有效”的省、市、县三级电力应急力量。这些措施旨在提升电力设施设备抢修恢复和电力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2.七部门:加快推动绿色氢氨醇等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
5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指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在保持水域及岸线干净整洁方面,《方案》提出,强化港口码头、船舶及河湖沿岸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加快推动绿醇、绿氨、绿氢等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加强日常巡查,减少垃圾进入河湖水体,及时清理水面漂浮垃圾,鼓励上下游、左右岸地区开展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到2027年,重要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湖泊水域岸线清洁水平进一步提升。
零碳解读:4月29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明确提出推进绿色低碳船舶发展,支持内河船舶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积极推动电力、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醇、绿氨、绿氢等清洁能源在船舶上的应用。这些政策表明,我国正在从多个层面推动绿色氢、氨、醇等新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应用,以促进航运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B.行业动态
3.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投用
5月22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我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集、提纯、加压至超临界状态,通过一口CCUS井,以初期8吨/小时的速度精准注入地下油藏,既驱动原油增产,又实现二氧化碳封存,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零碳解读:目前全球共有65个CCUS商业化项目,但大都集中在陆上,海上项目屈指可数。我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的投用,为全球海上CCUS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该项目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快速降碳的可行方案,推动了我国在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领域的技术进步。
4.全球最大载量甲醇双燃料动力汽车滚装船成功下水
5月21日,由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订造、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全球首艘9300车甲醇双燃料动力汽车滚装船在江苏南通成功下水。
本次下水的滚装船是目前全球在建的最大载量甲醇双燃料动力汽车滚装船,设计航速19节,搭载由甲醇双燃料主机、甲醇双燃料副机、甲醇双燃料锅炉、甲醇供给单元等构成的甲醇能源生态系统,是全球首艘采用绿色能源甲醇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汽车滚装船,满足国际海事组织TIER-3排放要求,低碳环保优势显著。该船下水后即将进入调试、试航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交付。
零碳解读:该船是招商轮船订造的系列甲醇双燃料动力汽车滚装船的首制船,标志着我国在绿色智能大型汽车滚装船舶建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汽车滚装船低碳转型提供创新样本。
5.一季度中企签订海外储能订单同比增加七倍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5月16日发布数据,2025年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储能订单规模已接近100吉瓦时,同比增长756.72%,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订单量的三分之二。
零碳解读:订单集中在澳大利亚、欧洲、中东和北美等电力需求大、市场成熟的地区。其中,澳大利亚成为一季度海外最大增长亮点,订单规模达25.7GWh。总体来看,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订单规模快速增长,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这反映了全球能源转型对储能需求的持续增长。
6.国网破解超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大电网这一世界难题
5月20日,国家电网发布了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支撑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至14.1亿千瓦,助力新能源消纳水平提升至96.1%,标志着我国率先解决了超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大电网这一世界级难题。
零碳解读:世界能源理事会秘书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吉拉·威尔金森表示,中国的能源转型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战略重点,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以一种非常智能的方式连接,将电源侧与需求侧连接起来,且有更多的实时管理,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7. 国家发改委:1-4月总投资5737亿元,集中在能源等领域
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投资项目审批情况,1—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7个,总投资5737亿元,其中审批15个,核准12个,主要集中在能源、农林水利、高技术等领域。
零碳解读: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农林水利、高技术等领域,表明政策支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助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8.全球海拔最高光热电站全面投产
5月18日消息,日前,由中国电建EPC总承包的全球海拔最高光热电站——西藏扎布耶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全面投产,对光热技术在高海拔地区应用具有示范意义。项目位于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现场海拔4500米,是全球首个在高海拔、电网末端地区,以槽式光热电站为主电源实现清洁能源孤网运行。
零碳解读:该项目标志着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光热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仅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我国新能源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C.地方快讯
9.陕西:分布式光伏可在531前限发并网
5月20日,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明确“531”前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指出,136号文要求“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为确保分布式光伏发电行业全链条生态稳定,进一步缓解项目各环节参与单位并网压力,针对陕西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531”并网需求,计划采取限发的方式开展并网工作。
零碳解读:5月23日前,项目投资主体应与属地区县发展改革局签订限发并网承诺书。5月31日前,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依据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提供的项目清单,协同项目投资主体完成限发并网工作。具体限发比例应结合电网承载力现状,由各区县发展改革局与属地供电公司协商确定。
10.山西:氢车免高速费
近日,山西发布了《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对通行山西省高速公路的氢能货车实施通行费补贴的通知(试行)》,决定自2025年6月1日0时至2027年5月31日24时,对氢能货车高速公路通行费实施全额补贴。此前,山西吕梁市已经全部在市内实施收费公路对氢能货车免费。
零碳解读:该政策旨在支持氢能货车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推进节能降碳。这一举措也使山西省成为国内第九个实施氢能高速免费的省级区域。
二、专题碳讨
RE100宣布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逆袭背后的博弈
近日,全球绿色电力消费倡议RE100宣布全面认可中国绿证。
中国绿证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电子“身份证”。只有拿到绿证,发电企业、电力用户才能分别证明自己发出和使用的是绿电。
RE100是国际上倡导绿色电力消费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绿色电力消费领域有重要影响力。RE100近期在官网中明确企业使用中国绿证不需要再提供额外证明。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绿证从最初国际市场的冷眼旁观,到如今跨国企业争相采购,中国绿证不仅打破了“不被认可”的僵局,更成为全球碳市场的重要变量。
这一转变背后,是政策智慧、市场机制和国际博弈的共同作用。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战略定力,也预示着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正在经历深刻重塑。
图/ic
政策破局:从自愿尝试到刚性约束
中国绿证的早期探索不算顺利。2017年试点启动时,高昂的价格和自愿交易模式让市场反应平淡,甚至被质疑为“纸上绿电”。当时,一张绿证价格普遍在120-330元之间,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水平。更关键的是,由于缺乏强制性政策支撑,企业购买意愿低迷。
转折发生在2020年后,单纯依靠自愿市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成为普遍共识,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僵局。2021年,我国启动电力交易机构开展绿电交易试点,标志着“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模式正式开启;同时,平价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批量并网使得绿证价格迅速下降,绿证消费量逐步攀升;2023年,我国又实施绿证全覆盖政策,明确绿证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由国家能源局对所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核发绿证。这些变化让绿证从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变成了企业碳中和的刚需工具。
技术层面的突破,又奠定了国际认可的基础。国家能源局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区块链的存证功能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为每一份绿电和绿证都颁发了不可伪造的“数字身份证”。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当地建设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电溯源系统,确保了赛事期间所使用的绿电100%真实可信。
2024年开始,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发布,让中国绿证体系开始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有效堵上了“双重计算”的漏洞。《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有关工作的通知》《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让绿证全生命周期管理有了系统性安排,并明确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不能从绿证和CCER中重复获益。
国际博弈:规则接轨中的话语权争夺
当欧美碳市场体系长期主导全球规则时,中国绿证的逆袭更像一场精心布局的突围。长期以来,国际绿电认证被少数西方机构垄断,其标准制定往往隐含贸易保护色彩。例如,RE100组织早期明确排除中国绿证,2020年开始对中国绿证实行有条件认可,一度影响了众多中国出口型企业购买中国绿证的积极性。
2024年底,推动绿证核发与国际互认迎来了关键转折点——11月,国家能源局组团赴丹麦和欧盟总部开展绿证专题调研与深入交流,各方认可中欧绿证的设计理念高度一致、制度规则基本相似,具备加快互认的基础条件。
随后不久,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团队赴伦敦与RE100展开多轮磋商,证明中国绿证能够完整承载环境属性。如今,RE100终于宣布“无条件认可”中国绿证,并同步更新官网问答和技术标准,明确企业使用中国绿证无需额外声明。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RE100成员及其供应链伙伴,如今都可以放心采用中国绿证,而不用担心背上“漂绿”风险。
这场接轨并非单方面妥协,中国绿证的低价优势正在重塑全球绿电定价逻辑。中国绿证GEC的价格从2022年的25元左右拉低到2023年15元,到2024年价格更是低探到7元。由于中国绿证GEC两年有效期的限制,2024年购买2023年的GEC价格更是低到2元以下。
全球绿证均价会不会因为中国供给增加而造成“价格虹吸”效应还未可知。但是,中国绿证的“无条件加入”可能加速全球绿证市场的重新洗牌,未来,如何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维护市场稳定,将成为中国绿证国际化面临的关键课题。
未来战场:从交易工具到治理体系
如今的绿证早已超越单纯的电力属性交易,正在演变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跨国绿证互认机制,中国不仅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减排方案,更在重塑国际气候治理规则方面赢得了话语权,从国际规则的“适应者”转变为“共同制定者”。
回望中国绿证八年发展路,从被质疑到获认可,从边缘到主流,这条逆袭之路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逻辑:在全球碳中和时代,绿色认证体系正在成为新的战略资源。它既是企业减排的合规工具,更是国家争夺绿色话语权的关键载体。当跨国公司的采购清单、欧盟的碳关税规则、全球供应链的排放核算都开始以中国绿证为参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市场的成熟,更是一个国家在能源革命中从追随到引领的身份转变。这场静默革命的终局,或将重新定义未来三十年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