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秦胜南)一位网友近日发布了一个“杀鱼公式”引发热议,公式对比了买活鱼宰杀前后的重量,提醒消费者关注宰杀损失。11月28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目前北京已有个别超市标注了鱼类宰杀损耗。业内人士表示,鼓励商家标注宰杀损失,但需全面细致考虑各方面问题,避免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引发的消费争议。

 

近日,网友在购买鲈鱼后开始研究相关问题,指出部分鱼市商家用“鱼嘴含水”、黑塑料袋沾水等方式进行隐形增重,宰杀后比实际价格贵了近一倍,与此同时,他用自创的“杀鱼公式”计算得出,鲈鱼去鱼鳞、内脏后,损失约占总重的19%,但是很少有商家主动明确标注宰杀损失。这位网友发帖呼吁商家能少一些套路,流程能公开透明化。

 

有业内人士透露,活鱼购买时从水中捞出,自然会带出一部分水分,而宰杀也会损失一部分重量,这也会给不法商贩带来可乘之机,“有商家所售水产的宰杀损失甚至达到50%,除了鱼鳞、内脏的重量,可能还会有暗中虚增重量的伎俩,再加上没有标示宰杀损失,这种不透明的秤上行规,可能会让消费者花冤枉钱。”

 

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北京有少数超市明确标注了活鱼的宰杀损失。其中,在盒马生鲜北京西直门店的鱼类售卖区,活鱼大都标注了宰杀会损失约15%-25%的重量。记者购买了一条约540克的鲈鱼,对比宰杀前后发现,重量约损失18.5%。一名售货员介绍,虽然标注了宰杀损失,很少有顾客会注意到这一提示,“目前还没有顾客向我们反映过宰杀损失超过标注范围。”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摄


鱼市或者超市是否需要标注宰杀损失?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执行会长葛锦海介绍,原先卖水产称重,行业内有“滴水不成线”之说,然而现在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卖出去的水产品却做不到这样。造成水产“增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葛锦海建议,有必要制定此类水产的行业标准,让政府部门执法有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有说法。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研究员赖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鼓励商家标注宰杀损失,但由于不同种类的鱼损失比例不同,如何标注以及标注后在实际购买中是否会引发争议,都需要做细致的考虑。除了关注鱼类宰杀损失,他指出还有一个问题也应该关注,“鱼类在运输过程中也可能涉及一些违规行为,比如添加了孔雀石绿等国家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编辑 王琳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