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四家光伏组件头部企业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阿特斯(688472.SH)同日召开业绩会。
光伏行业曾是新能源板块最热门的赛道,但在供需失衡、贸易壁垒等多重因素冲击下,去年多家光伏企业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绩单。在13日业绩说明会上,这四家位列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围绕去产能、关税、光储融合等焦点话题给出了答案。
去产能何时结束:已出现好转迹象
供需不匹配带来的全产业链降价是光伏企业去年业绩下滑的主因。此轮去产能周期何时结束也因此成为市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晶澳科技董事会秘书秦世龙表示,中国光伏行业正在进入本轮下行周期的最后阶段,整个光伏行业正在加速实现再平衡,到今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应该能够出现好转,但实质性的出清或者再平衡可能还需要更久的时间。
天合光能董事长、总经理高纪凡认为,今年初,光伏产业链上游出现价格小幅上涨,是值得关注的行业价格企稳迹象,未来需持续关注行业供需的改善情况,包括需求的增长和供给的出清。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本轮光伏行业的供求失衡是多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长期维度包括行业从补贴时代完全进入平价时代的切换,中期维度包括产业自身的扩张——收缩周期,以及主流电池技术从PERC向TOPCon切换;短期维度包括2022年的一些国际事件对欧洲天然气价格和新能源需求的剧烈刺激,造成本轮行业供需失衡的程度较大,时间较长。
阿特斯董事、总经理、首席执行官庄岩称,行业供过于求局面目前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2025年公司在行业产品价格有明显回升之前,继续平衡组件出货量和利润的关系,优先保证高价市场订单。
如何应对关税扰动:预计影响可消化,持续本土化与多元化布局
中国光伏产品作为出口新三样之一,在全球市场享有极高的份额,头部企业营收的相当部分来自海外市场。近期国际关税政策的扰动也让企业再度思考出海策略。
阿特斯一季报中披露,第一季度关税影响所得税前利润金额约5.5亿元。庄岩在13日业绩会上表示,一季度关税主要是出口美国组件涉及的201关税和双反初裁税。在组件关税应对方面,公司采取多边平衡的策略,双反税初裁后已经切换了多元的供应链布局,包括和第三方供应商合作,加上公司美国本地的产能布局,能够继续在美国保持盈利。此外,客户也会消化掉一部分关税成本。
李仙德也认为,由于海外电池紧缺,美国组件价格看涨,有望合理传导关税成本。
考虑到未来的出口方式,多家企业提出将加强美国本土产能,以及向其他暂时未受关税影响的区域转移。
庄岩称,由于中美地缘政治的因素,公司今年将持续推进美国5GW组件提效达产、美国5GW电池产能建设投产,同时加快推进部分制造及采购环节向关税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高纪凡表示,目前公司在美国储备有足够规模的电池组件库存,其成本预计不会受到美国加征对等关税的影响,另有部分在运输途中即将入关的产品,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供货渠道,可以满足公司今年后续阶段美国市场客户需求。此外,公司的印尼TOPCon电池组件工厂(目前年产能1GW)不受东南亚四国“双反”的影响。
开拓具备潜力的新兴市场也成为企业订单“开源”的选择。
晶澳科技董事兼副总经理杨爱青提到,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全球GW级市场不断增加。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GW级国家和地区市场达到36个,比2023年增加4个,预计2025年数量将增加至40个。
储能业务成新增长点:多家企业预计今年出货翻番
13日召开业绩说明会的四家光伏企业均布局了储能业务,其中天合光能与阿特斯布局较早。天合光能有其储能子品牌天合储能,去年储能舱及系统累计出货超过10GWh。阿特斯则将储能业务列为公司第二主业,去年储能产品营收占比已超过20%。
上述两家企业均对今年的储能业务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高纪凡表示,天合光能2025年储能业务出货目标为8GWh至10GWh,相比2024年实现翻倍,同时将持续提升海外市场出货占比。他表示,目前公司海外订单主要分布在欧洲等地,未来在巩固欧洲市场的基础上,会加大美国市场的开拓。
据庄岩介绍,去年阿特斯储能业务实现销售 6.5GWh,2025年储能出货量预计为11GWh至13GWh。阿特斯董事会秘书许晓明进而提出,户储业务是公司第三增长曲线,除了现有的日本、欧洲、美国市场,今年会向更多市场做布局,2026年其有望成为公司新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点。
晶科能源是布局储能业务的后起之秀。李仙德提出,2024年公司储能系统出货超1GWh,2025年全年储能系统出货目标6GWh,当前储能系统在手订单已达5到6成。
晶澳科技尚未披露公司储能业务具体出货量与目标。晶澳科技年报显示,公司已成立储能研究中心,围绕分布式户用、分布式商用以及集中式光伏电站,推出了3个系列的储能产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