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思炀)11月22日,新京报记者获悉,2025水产品大会近期在山东威海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共同主办,以“研判市场变化 洞察发展趋势”为主题,聚焦水产行业的宏观经济生态构建、绿色转型发展、国际贸易挑战、产销模式创新、品牌战略升级、产业链责任实践等核心议题,帮助水产行业把握政策方向、洞悉市场动态。


2025水产品大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形势洞察与产业前瞻”主报告环节,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就“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变化对产销格局的影响”作报告。他指出,过去30年,中国水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成为世界上水产品经营企业数量最多、成长最快、品类最全、活跃度最高的市场主体。2024年,面对水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内销重要性凸显,在进口冲击下,产业要做出调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认为,水产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食用蛋白来源,更是居民平衡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大食物观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功能性食品研发加工,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由量的增加,向资源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产品品质可控、生态环境友好的质的提升转变。


挪威海产局中国总监毕思明表示,以三文鱼为主要引擎,中国已成为挪威海产品出口增长最多、最迅速的市场,当前中国的生鲜零售渠道正在经历快速变革,挪威海产局也在利用电商、新零售等新兴渠道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中国作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市场之一,与挪威在可持续海产、渔业养殖等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合作空间。


大会期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威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威海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未来三年重点围绕产业升级与技术转化、行业标准与规范建设等六大领域深化合作,为区域渔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科技奖”正式发布,奖项通过聚焦水产领域技术突破、产业贡献与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