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在这份长达660人的名单中,有19位来自民营企业。其中包括61岁的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57岁的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等民营企业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两院院士增选启动,中国工程院明确2025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特别指出,“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
这一显著的变化,不仅是个体荣誉的归属问题,更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的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转型。拥有强大研发实力的民营企业,正从科技创新的“配角”走向舞台中央,开始真正唱起“主角”。这一转变,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呼唤。
长期以来,在公众乃至部分专业领域的刻板印象中,院士头衔似乎总是与高校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画等号。这种认知的形成,源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主要依赖体制内的科研力量。
然而,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赛道切换,创新的范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今天的科技创新,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瓶瓶罐罐的碰撞,也不再止步于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而是越来越多地体现为解决复杂工程难题、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硬实力。
来自企业特别是民企的科学家,他们身处听得到炮火的一线,他们的研究选题直接来源于市场最痛的痛点,他们的成果验证直接取决于产品的生死存亡。这种在市场熔炉中锻造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直接的社会效益。
企业最懂市场,最懂需求,也最懂技术突围难点在哪里。此次多位民企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入围院士候选,正是对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模式的肯定。它向全社会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版图中,领军民营企业不再是外围的补充,而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
进一步看,鼓励民企科学家参选院士,有助于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评价体系的差异,企业科技人才在学术认可度上往往处于弱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层次人才流向企业的意愿。如今,工程院的大门向民企敞开,意味着在企业搞研发同样能获得国家最高学术荣誉的认可。这将极大地鼓舞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士气,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投身产业报国的一线,促进人才在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当然,让企业唱主角,并不意味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被削弱,而是分工更加明确、合作更加紧密。
高校侧重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理论突破,而企业则聚焦于“从1到100”的技术转化和工程化应用,两者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民企科学家入选院士,实际上是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些既懂前沿理论又精通工程实践的“两栖”专家,将更好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
在当前国际科技博弈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调动一切创新力量。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说,民企强,则中国科技强;企业活,则创新源泉流淌不息。
从“8个名额”的政策倾斜,到19位民企科学家的脱颖而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站上院士的领奖台,有更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在企业的攻关下迎刃而解。当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这不仅是对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未来的真正长期布局。
文/陈白 (《法律与人工智能》专家委员)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