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10月1日起,《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即将落地实施。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了合作助贷机构的名单,蚂蚁系、京东系和腾讯系机构成为金融机构的首选合作对象,此外美团、得物、携程等场景化的机构亦受到银行青睐。


不仅如此,助贷平台也正在转向合规。当前,尽管各地暂未发布明确的实施细则,但助贷平台已经开始调整相关业务。有助贷平台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当前市场虽然仍对助贷业务如何开展仍然保持观望状态,但“24%+权益”的业务正在收缩。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助贷新规”实施,意味着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将进一步告别“野蛮生长”,进入一个“合规为王”和“风控为本”的新阶段。


银行、消金公司圈定合作白名单 资源向头部与场景集中


临近“助贷新规”落地之际,越来越多的银行、消金公司披露与互联网助贷平台合作的相关信息。


据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9月以来,包括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徽商银行、上海银行、梅州客商银行、富滇银行、华润银行、上海农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建信消金、中邮消费金融公司、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等消费金融公司纷纷披露了助贷合作平台的名单。


根据助贷新规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在贝壳财经记者统计的32家金融机构披露的合作名单中,聚集头部机构的现象十分显著。


如徽商银行通过官网公示了互联网贷款业务合作机构名单,主要合作方包括蚂蚁智信、宿迁钧腾信息科技、微众银行、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等头部机构,合作覆盖营销获客、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支付结算、风险分担、逾期清收五大环节。


恒丰银行发布关于互联网贷款合作机构的公告,包括蚂蚁智信、重庆两心金诚、阳光财险、平安财险等在内的13家互联网助贷业务平台、增信服务机构在列,合作项目涉及花呗/借呗、美团生活费、阳光保捷贷、平安保捷贷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聚焦巨头之外,不少银行、消金公司还着力于布局场景化的平台。


例如富邦华一银行,一共与52家机构合作互联网贷款,其中包括哈啰普惠、微众银行、新网银行、唯品会、得物等25家助贷平台,27家融资担保机构。尚诚消金则布局了携程、滴滴等场景化企业旗下的多家机构。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多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近期密集披露助贷机构“白名单”,主要是为了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的要求。公开名单意味着金融机构向市场和消费者宣告“我只与这些机构合作”。一旦合作机构出现问题,金融机构很难推卸其“准入审核不严”的责任,这倒逼金融机构必须审慎选择和管理合作伙伴。同时,也有助于金融消费者识别和选择。


“24%+权益是否可行?助贷模式有待各地细则出炉


“助贷新规”即将落地,但各地助贷新规的具体实施细则仍有待确认。此前备受助贷平台青睐的“24%+权益”模式是否还可持续,备受关注。


“助贷新规”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同时明确平台运营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


“利率在36%以上的助贷肯定是不能做了。监管可能希望将综合成本压至24%以下。但这对于助贷平台来说经营压力相对较大。”有助贷平台相关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因此此前“24%+权益”模式备受青睐。但目前各地细则暂未出炉,市场仍在观望这类模式是否能够持续,不少平台“不敢做大”、收缩规模。


将综合成本控制在24%以下,让不少助贷平台犯难。有助贷平台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今年以来,由于市场资金紧张、“助贷新规”落地等因素,今年资金成本较往年有所上升。而客户的资质也因经济环境而出现了向下滑落的问题。


不过,有助贷业内分析人士预计,这类模式未来可持续的空间不大。“24%+权益”的模式本质上仍是超出24%红线。而所谓的权益,如果与信贷相关,可能导致回归“双担保”模式,出现违规现象;若与信贷无关,则所谓的“权益”对客户并无吸引力。


此外,“助贷新规”中还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开展差异化的风险定价,推动贷款利率、增信服务费率与业务风险情况相匹配,不得笼统以合作协议约定的综合融资成本区间上限进行定价。这也将让此前部分平台出现无论谁来都“一口价”的现象无法持续。


告别流量之争 商业银行与助贷机构回归风控为本


“助贷新规”的各地细则虽然暂未落地,但其影响已经产生。一些银行正在批量暂停与部分助贷平台的相关合作。


“助贷新规对银行的影响各不相同。”有银行业内人士指出,自身获客能力较强的银行,助贷新规的落地不会对银行业务产生巨大影响;但一些自身获客能力较差、过度依赖助贷平台供给客源的银行,则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受到冲击。


董希淼指出,“助贷新规”实施,意味着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将进一步告别“野蛮生长”,进入一个“合规为王”和“风控为本”的新阶段。这对不同类型银行都提出了挑战,但也指明了方向。从短期看,“助贷新规”无疑给商业银行尤其是过度依赖助贷业务的中小银行带来巨大的业务调整压力。但这既是挑战,也是倒逼银行回归主业、苦练内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在董希淼看来,未来助贷市场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流量”和“规模”之争,而是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科技实力、客户精细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银行需要真正以“风险定价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方能行稳致远。


“具体而言,银行应抓紧完善制度与协议,立即修订内部管理制度和与合作机构的所有协议,确保完全符合新规要求,特别是总行集中管理、名单制、费用透明、自主风控等。”董希淼建议,要提升自主风控能力,投入资源加强风险建模、数据分析能力,真正将风控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能独立完成授信审批和风险定价。要强化全面信息披露,确保从贷款申请到贷后的全流程中,向借款人清晰、醒目地披露年化利率、增信服务费、年化综合融资成本等所有关键信息。要进一步规范催收管理,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委外催收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严禁暴力催收等违规行为。


此外,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助贷新规”的落地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确有挑战。


在邵科看来,中小银行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好自身优势进行错位竞争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相较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有地缘优势,更贴近于当地市场,在批量授信的影响下,可与数字化信息进行交叉认证。中小银行的决策链也相对较短,因此可发挥灵活决策的优势,通过短频快的决策链解决差异化需求。此外,中小银行还可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打造本土生态圈,巩固本土优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