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陈维城)9月28日,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圆桌讨论上,地平线总裁陈黎明表示,当前,AI 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汽车行业已从“硬件定义汽车”,到前几年的“软件定义汽车”,如今正式进入“AI 定义汽车” 的时代。
陈黎明提到,在“AI 定义汽车”时代,不再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单独发展,下一步核心是“舱驾融合”及更多场景的融合;再往后,汽车将成为一个大型的AI Agent,成为人类历史上在物理世界中首个大规模落地的 AI 设备。
陈黎明认为,在技术开发范式上,从软件 1.0 到软件 2.0 的“数据驱动”模式,彻底改变了软件开发逻辑。过去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流程等都是基于“硬件优先”的汽车时代和软件 1.0 时代建立。面对数据驱动的软件 2.0,行业正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开展在新的开发范式下体系标准、流程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AI大幅推动了智能驾驶的性能、泛化能力与安全性,离 L3、L4 级自动驾驶更近一步,技术能力实现了关键突破。”陈黎明从生态角度看,行业生态已经从原来的链状变成现在的网状了,不是简单的供货关系,而是一种非常深度的战略合作,包括在资本、技术上的共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模式。这种变化对产业的影响非常深远。
陈黎明表示,算法持续演进,模型规模不断扩大。仅靠单车智能或单一芯片,已很难承载大模型的应用。未来“车路云”协同,尤其是终端与云端的联动会更加紧密。目前,很多模型训练、蒸馏、推理工作可能还在云上发生;而智能驾驶所需的“快速响应”,类似“小脑”的决策工作,则更多需要在终端完成。随着模型参数增加,行业对“低延迟、低功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对云端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终端芯片的算力与能效也形成了极大挑战。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