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朱玥怡)“钠电池的未来不是与锂电池抢市场,在锂电池难以发力的方面,才是钠电池未来发展的重要场景与空间。”贝壳财经记者9月26日获悉,在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的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如是表示。


随着被国家政策提及,钠离子电池(即钠电池)近期再次被广泛关注。


9月22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工信部此前曾提出,钠离子电池在资源丰富度、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预计未来随着产业投入的加大,技术走向成熟、产业链逐步完善,高性价比的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固定式储能领域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业内对于钠电池的商业化时间表有着相似意见,即目前已处于黎明前夕。


中科海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军在前述论坛上提出,钠离子电池产业已进入从样品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当前产业逻辑正从“价格颠覆”回归“价值创造”,钠电池应聚焦其快充、低温与长寿命特性,在特定性能市场率先突破。2026年钠电池将进入规模应用阶段,商业价值开始凸显,可显著降低用户全生命周期成本。


相对于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原材料储量丰富、易于提取、成本低廉,低温条件下性能更好,在大规模储能方面具有优势。但近年随着锂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走低,钠电池关键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近日发布的《光伏与储能助力能源转型》报告称,锂电池仍是当前最具经济性且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储能技术。


中钠能源亚洲有限公司总裁朱辰表示,未来在成本管控层面,市场对于钠电池会有比磷酸铁锂电池更高的预期。如今行业可以清晰感受到钠电池产业的产业链规模正在快速扩大,不仅是上游材料,还包括中游电池制造环节,随着规模效应叠加,明年磷酸铁锂电池与钠电池在终端价格成本的差距可能将迎来重要拐点。李树军同样认为,随着规模扩大与能量密度提升,钠电池成本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降低一半,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发展。


寻找差异化的方向则是另一条打开市场的路径。


李景虹提出,钠电池是绿色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应扬长避短,避开钠电池相较于锂电池在容量等方面的短板,充分发挥钠电池功率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和成本低等优势,瞄准混合动力汽车、UPS、调频储能、铅酸替代等应用场景。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