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度用电量再次创下世界纪录。


9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这意味着我国7、8月份连续两个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中国能源研究会配售电专委会副秘书长吴俊宏告诉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电力连续破万亿,一方面是今夏的气温对用电量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毫无疑问是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表现。


图/ic


产业用电增速快于居民用电,新质生产力崛起


高温天气带动居民空调开启的同时,更多工厂机器的轰鸣声正在成为用电量攀升的重要推手。


8月份产业用电增速快于居民用电。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用电量59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用电量2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分析,今年8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再次超过万亿千瓦时。除了与高温天气因素有关,在国家“两新”“两重”促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推动用电量向上攀升。


8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为今年以来最高。其中,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业用电量复苏势头明显,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2%,比7月提高3.7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体现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约4.6个百分点,且所有子行业均实现正增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光伏产业制造用电量也都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这一数据清晰表明,以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为用电量注入强劲而优质的新动能。然而,电力增长的贡献并非仅来自于制造业,还有服务业。吴俊宏指出,个体工商业、写字楼、数据中心等用电主体在高温天气下维持正常运行所需的空调和通风系统,也成为用电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亮点纷呈,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其中,区域经济亮点纷呈,折射出产业转型的不同路径。这一趋势在制造业基础雄厚、转型步伐迅速的省份得到了集中体现。


就拿安徽举例,8月份,安徽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3.2%,重回20%以上高速增长区间。在此带动下,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对安徽全部制造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另外,“新三样”相关行业持续向好,高技术制造业用电保持较快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在江苏,制造业用电量表现亮眼,单月用电量45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8%,拉动8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63个百分点。从重点行业看,电子、化工、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对全省用电增长形成有力支撑。1至8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6.0%、6.5%和4.7%。


广东是经济大省,用电总量居全国首位。8月份,广东全省209家数据中心用电量达7.05亿千瓦时,同比大幅增长47.3%。这一数据背后,是“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广东加速落地,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对算力基础设施的强劲需求。


深圳作为创新高地,8月份用电数据尤为亮眼。8月份,深圳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达3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3%,高于制造业整体增速1.58个百分点。细分行业中,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4.54%、12.22%和5.67%。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预测未来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升级,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中部地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电力需求增长将较快;西部地区,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电力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发电的接入也将增加电力需求。


用电量破纪录,经济却越来越“省能”


用电量作为实体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其稳定增长为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电量破万亿千瓦时的背后,是一场关于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深层对话。一方面,用电量的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规模扩大的必然结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工业产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消费等领域的能源需求自然水涨船高。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活跃度和市场需求的旺盛程度。


另一方面,在用电量攀升的同时,中国经济的“能源密度”正在降低,即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2013年至2023年十年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今,即使在用电总量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趋势正在逐渐显现。


“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耗强度已累计下降11.6%,2025年单位GDP能耗目标降低3%左右,这一目标若能实现,将意味着“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能耗强度下降13.5%的目标顺利完成。


吴俊宏表示,经济“省能”趋势的巩固,得益于政策体系的精准引导与绿色转型的深化。我国通过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制度转变,进一步强化了节能降碳的刚性约束。企业以及机构对于节能降碳技术的应用是实打实的,大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另外,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蓬勃发展,正逐步替代部分传统高耗能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使得电力消费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