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正经历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的深度变革。其中,网联化作为连接技术与场景的关键纽带,不仅重塑了汽车的产品形态,更颠覆了产业生态与出行价值。从早期简单的车载通信到如今的“车路云一体化”协同,从单一的驾驶工具到多元的“第三生活空间”,网联化的每一步突破都标注着出行变革的新高度。


2025年作为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政策规范与技术落地齐头并进,为网联化发展奠定基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智能网联、车内座舱和“第三生活空间”正从单一功能向智能化、个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深刻重塑着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图/IC photo


从“单点互联”到全域协同


在网联化发展初期,汽车的互联功能仅停留在满足基础通信与娱乐需求,尚未形成系统性应用。彼时的车机系统性能有限,交互逻辑简单,核心功能集中在导航投屏、音乐播放、蓝牙通话等单点应用,且高度依赖手机与车机的有线或简单无线连接,使用也并不便利。车辆与道路、其他车辆之间则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数据交互与协同。


如今,网联化已成为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从“辅助功能”到“核心引擎”的根本性转变。章弘表示,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汽车深度融合,构建起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手机等设备的高速互联网络,车辆可实时获取路况信息并自动调整路线,大幅提升出行效率。技术层面,“车路云一体化”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依托5G与C-V2X技术,车辆不再孤立运行,而是通过路侧单元获取盲区信息,借助云端算力优化决策,实现交通预警、协同避撞等复杂场景应用。产业层面,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成为新趋势,共同打造丰富的车机应用生态,如华为鸿蒙车机系统整合音乐、视频、导航、生活服务等多元应用,让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或触控快速调用所需功能。


车内座舱的变革更是直观体现了网联化的深度影响。章弘提到,中控大屏、液晶仪表、HUD(抬头显示)已全面普及,理想ONE的四联屏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乘客的个性化需求,支持多屏互动与定制化设置;交互方式也实现了从单一触控到语音、手势、触控多模态融合的升级,部分车型的语音助手可精准识别指令并控制车辆功能,提升操作便利性。


章弘还指出,随着功能场景的不断拓展,车内已成为移动办公、娱乐、休息的多元场所,如部分车型推出的X-Play娱乐、X-Sleep睡眠等场景模式,就是通过网联技术整合软硬件资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此外,安全与隐私保护也同步升级,面对日益增多的数据交互,车企通过加强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措施,筑牢用户信息安全防线,让网联化发展更具底气。


网联化变革驶入快车道


2025年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政策监管体系呈现“系统性、全链条”的鲜明特征,为网联化规模化落地保驾护航。工信部不仅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系统性指引,还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多项政策,构建起“事前准入防控、事中过程监管、事后追溯问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截至2025年,我国已累计发布8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牵头制定近10项国际标准,形成“企业能力+产品安全+全周期管理”的三维监管框架。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网联化配置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数据显示,2025年1-7月,L2级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渗透率超62%,5G和C-V2X装配量突破300万辆,网联化配置在新车中的普及率持续攀升。章弘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持续高增长为网联化提供了广阔载体,国内外车企都在这一领域持续加码,推动变革。


车企营销思维也发生转变。章弘表示,如今车企更注重用户需求和场景化设计,将汽车打造成移动生活空间;OTA升级、软件付费等新模式逐渐兴起,推动网联化从“硬件配置”向“服务生态”延伸。


“智能网联与座舱系统的商业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容也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传统的汽车商业模式是一次性的硬件交易,而现在的车企正在转型为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科技公司。比如,现在消费者可以像订阅视频会员一样,按月或按年付费解锁车辆的增强功能,同时,车机系统可以深度集成音乐、音频、视频、游戏等娱乐内容,并通过车载商城或会员体系创造分成收入。企业的收入模式从“一锤子买卖”转变为与用户建立持续性的服务关系,利润来源多元化。


出行新生态正在全面重塑


展望2026年及更远的未来,汽车网联化将在技术深度与广度上实现更大突破。章弘认为,车路云协同技术将全面落地,在更多场景实现量产应用,通过车辆、道路、云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与效率。根据《智能网联汽车5G/C-V2X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6-2030)》,到2026年,5G新车渗透率将达50%,C-V2X直连通信新车渗透率达7.5%,为全域协同提供通信保障。通信技术将持续升级,5G-A等更高速率、低时延技术将进一步普及,支持远程遥控驾驶、高精度地图实时更新等复杂场景;车载光通信则可能凭借其高带宽、抗电磁干扰等优势,成为解决海量数据传输难题的下一代核心方案。


智能座舱也将迎来革命性升级,端到端智能座舱将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具备多模态融合感知与长程推理能力,实现从“人适应车”到“车适应人”的转变,未来的座舱将能够主动预判用户需求,提供情感交互等个性化服务,让车内空间更具“智慧感”与“温度感”。


网联化将推动汽车从“智能移动终端”向“智慧城市核心节点”转变,深度融入交通、能源、政务等多个领域。章弘指出,车辆将与交通管理系统联动优化路况,与电网协同实现有序充电,并将逐步成为连接家庭、办公、娱乐与健康管理的智能枢纽,实现停车、点餐、办公等场景的无缝衔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车内空间布局也将更灵活,办公桌椅、休息床等配置或将常态化,满足用户在出行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


未来,汽车、通信、互联网、交通等多行业将持续深度融合。张孝容表示,汽车产业的“护城河”正在从传统的发动机技术,转变为芯片、算法、操作系统和生态的整合能力。章弘也认为,车企与科技公司、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与此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将成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政府和车企将共同通过加强监管、应用先进加密技术等手段,为网联化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一场重塑出行的深刻变革已然来临,汽车网联化将持续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不仅革新人们的出行体验,更将为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开启一个更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新时代。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