琻捷电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琻捷电子”)日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港股市场。
根据招股书,琻捷电子专注于高性能汽车级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尤其是TPMS(胎压监测系统)与电池管理系统(BMS)。数据显示,按2024年营收计,琻捷电子位列全球无线传感SoC(系统级芯片)第三,也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无线传感SoC公司。
琻捷电子称IPO(首次公开募股)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加速新产品的商业化,提升在智能轮胎传感芯片、BMS芯片、USI(通用传感接口)芯片方面的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能力等。
不过,对琻捷电子而言,其仍面临持续亏损等业绩压力、主要客户与供应商重叠的情况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些挑战或令其上市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3年复合营收增长率83%,难掩持续亏损压力
琻捷电子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04亿元、2.24亿元、3.48亿元和1.57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15.4%、16.6%、20.3%和27.1%。以整年来看,2022年至2024年琻捷电子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83%。市场表现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汽车传感SoC累计出货量为1.64亿颗,无线传感SoC已搭载于40多种车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琻捷电子的财务反差明显,一方面是高增长的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则是持续亏损的净利润。其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琻捷电子亏损分别约为2.05亿元、3.56亿元、3.51亿元、1.43亿元,累计亏损约10.55亿元,盈利仍相对承压。
对于业绩的亏损,琻捷电子解释称,原因包括营运历史短暂、商业化程度有限,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等,加之公司正处于行业拓展阶段且持续投入研发,因此短期内可能继续亏损。琻捷电子直言可能在近期无法实现或其后维持盈利。
与此同时,琻捷电子的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也持续为负值,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52亿元、-6117万元、-1.37亿元和-1.15亿元。此外,今年上半年琻捷电子的研发投入缩水,同比下滑10.34%。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琻捷电子借款为1225.1万元,均为流动负债。值得一提的是,琻捷电子现有借款均来自创始人李梦雄和李曙光,2024年合计借款1200.8万元;截至今年6月末,琻捷电子须向李梦雄与李曙光偿还的金额为1225.1万元。
大客户为股东附属公司,主要客户与供应商重叠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5年上半年,琻捷电子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1.2%、35.6%、52.1%及46.8%。值得关注的是,一客户2023年为琻捷电子第二大客户,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成为其最大客户。该客户主要从事汽车胎压监测系统研发、生产与销售,是琻捷电子一位股东的附属公司。对于这位股东的具体身份,招股书并未说明,仅披露其在琻捷电子的持股不超过5%。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4A章,对于“关连人士”,采取“10%持股门槛+‘董事/控股股东及其紧密联系人’”双重标准。该股东虽然持股不超过5%,但属于“董事或控股股东的紧密联系人”范畴(因其可施加重要影响且交易金额重大),因此双方交易仍会被认定为关联交易,必须披露并须经独立董事/股东批准。琻捷电子招股书已披露该客户为“股东附属公司”且列示了收入占比,说明公司至少在形式上履行了披露义务。目前公开材料未见质疑,也未出现“隐瞒不披露”情形。
同时,琻捷电子还存在主要客户和供应商重叠的情况。根据招股书,2022年和2023年,琻捷电子一客户同时也是其供应商,主要提供加工服务;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琻捷电子另一客户也是其供应商,主要提供电子元器件。
对此,琻捷电子解释称,公司与这些重叠客户或供应商之间的销售与采购条款磋商是按个别基准进行,销售与采购既不互相关联,也不互为条件;所有销售与采购均在日常业务过程中按正常商业条款及公平交易原则进行。
不仅如此,琻捷电子的存货水平也较高。截至今年6月底,琻捷电子的存货金额达2.3亿元;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为310天,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琻捷电子主要产品应用于汽车行业,其对单一行业的依赖度较高。
2024年琻捷电子在全球无线汽车传感器SoC市场排名第三,但其市场份额仅为7.3%,与排名前两位(30.4%和22.4%)的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琻捷电子仍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针对上述问题,9月22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联系采访琻捷电子,截至发稿对方暂未回应。
目前琻捷电子只是在港股市场大门“踢了一脚”,未来能否成功过会仍值得关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