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近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业绩呈现“营收微增、净利微降”的态势:实现营业收入约13.13亿元,同比增长0.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41亿元,同比下滑1.66%,进一步显示出其增长的乏力。
曾势头凶猛的“榨菜一哥”涪陵榨菜,在红利消退、行业竞争者增加及消费者选择日趋丰富之时,“国民榨菜”渐成“土味配角”。如今站在消费变迁的十字路口,涪陵榨菜近年的业绩持续下滑。
面对困境,涪陵榨菜提出“内生+外延”的双轮驱动战略,不久前决定收购川调企业味滋美,进军复合调味品,并明确将并购视为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手段。对于此番收购,业内认为能否有效整合将是日后要面临的关键难题。
营收微增0.51%
半年报显示,涪陵榨菜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3.13亿元,同比增长0.51%;实现净利润约4.41亿元,同比下滑1.66%。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业绩变动原因,涪陵榨菜在半年报中未作进一步阐述,引发市场关注。
8月29日,涪陵榨菜董秘处工作人员回应称,增收不增利主要原因是销售费用增加。一方面,公司上半年推出了一些新品,投入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为应对行业竞争,公司在销售终端的一些大商超进行营销活动,导致费用增加。
半年报也显示,涪陵榨菜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2.94%。涪陵榨菜解释称,为强化存量市场竞争优势,在大商超、连锁便利店及生鲜渠道实施精准营销策略,提升产品上架率、优化终端陈列方案以及开展消费者促销活动等,导致相关市场推广费用同比增加。
应收账款的异常变动同样引发市场关注。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涪陵榨菜应收账款金额达12.46亿元,同比增幅飙升至1421.45%。涪陵榨菜解释称,此举主要是为支持销售工作、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公司向客户提供了适度的信用额度并在每年年终清理收回;本报告期内,客户根据实际需求使用了相应信用额度。
此外,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上半年,涪陵榨菜的经销商数量有所减少,从去年年底的2632家下滑至今年6月底的2446家。涪陵榨菜称,报告期内,公司为整顿市场秩序,持续对布局不合理、渠道冲突的经销商进行优化清理。
上述董秘处工作人员介绍,上半年,经销商减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销商自身的体量不大,推广有压力,难以维持利益,另一方面,公司禁止串货,但有经销商会去串货,对终端销售产生不利的影响。
榨菜不好卖了?
涪陵榨菜近年还面临着业绩承压的问题。作为拥有知名品牌“乌江”的行业标杆,涪陵榨菜的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国营涪陵县榨菜公司,核心业务涵盖榨菜、下饭菜、泡菜等佐餐食品。2010年公司登陆深交所,凭借“小产品大市场”策略迅速崛起,2016年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巅峰时期市占率超过30%。
然而,近三年来,涪陵榨菜的业绩颓势持续蔓延。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25.48亿元降至23.87亿元,同比增速从1.18%转为-2.56%;净利润从8.99亿元下滑至7.99亿元,同比增速从21.14%降至-3.29%。进入2025年,颓势仍未扭转,上半年营收仅同比微增0.51%,净利润则下滑1.66%。
不仅如此,涪陵榨菜的榨菜业务销售也遭遇瓶颈。其中,主营业务榨菜的营收从2022年的21.75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20.44亿元,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仅微增0.45%,增长乏力态势明显。其榨菜销量自202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11.78万吨降至2023年的11.33万吨,2024年进一步降至11.14万吨;2025年上半年销量为5.93吨,同比下滑1%,市场天花板效应凸显。
渠道方面同样承压。截至2024年末,公司经销商总数为2632家,同比减少607家;2025年上半年再减少186家,两年累计减少超790家,这一大规模缩减引发了外界质疑。
对于渠道变动,涪陵榨菜此前曾解释称,一方面,公司主力销售市场集中在一线城市,但当前人口正向县级市场回流,消费者习惯与消费形式随之变化,与现有销售阵地形成空间差;另一方面,榨菜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竞争对手加大了终端推广投入,公司需同步聚焦竞争市场,以稳固终端渠道占比。
产能利用也显疲软。截至2024年底,涪陵、眉山、东北三大基地的榨菜、萝卜设计产能合计近18万吨/年,但利用率不足80%,其中东北生产基地的产能利用率更是不到40%,这一情况折射出行业需求端的乏力。而半年报显示,涪陵榨菜目前仍有在建的乌江富景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设计产能为16万吨/年。
不过,公司董秘处工作人员表示,在现有产能利用率方面,由于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销售模式,因此无需维持满负荷生产,80%左右的利用率属于合理区间,当前的产能利用水平也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匹配。对于16万吨/年的新产能,该工作人员解释称,受项目建设进度等因素影响,该生产基地预计将推迟至2027年6月完成建设并逐步投产;同时强调,新建的16万吨/年产能并非完全用于“扩产”,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替换公司现有的老旧生产线。
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如今的年轻人不爱吃榨菜了,这是事实。”一榨菜经销商对新京报记者直言。业绩惨淡的背后,是榨菜对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的持续下降。尽管涪陵榨菜近年来通过与B站、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喜爱的平台合作推出联名款产品,但这些尝试并未能真正打动年轻一代。
过去物资匮乏时,榨菜是性价比极高的下饭选择。而如今,随着休闲食品与佐餐品类快速发展,年轻人消费能力提升后,更倾向于多样化选择,榨菜已不再是首选。随着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中国榨菜行业的增速已几乎停滞。欧睿数据显示,榨菜市场总消费量从2007年的68.9万吨提升至2021年的82万吨,年复合增速仅为1.25%。
在佐餐领域,虽然涪陵榨菜一家独大,但激烈的行业竞争也不断蚕食着市场份额。“佐餐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饭扫光、味聚特等新兴品牌凭借烧椒酱、豆瓣酱等产品快速崛起,老干妈等老牌企业也在持续蚕食市场,加之大量中小品牌以价格战抢占份额,涪陵榨菜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上海至汇战略咨询首席顾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戟分析。
涪陵榨菜坦言,当前榨菜市场竞争已步入存量阶段。由于涪陵榨菜所处的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在巩固榨菜基本盘的同时,近年也在谋求向高增长品类突围。
当商业逻辑发生变化,要么找到新场景重生,要么守着利润堡垒苟活。涪陵榨菜一度选择了后者,为进一步保住利润,涪陵榨菜以提价策略来应对。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自2008年以来,涪陵榨菜共提价13次,手段包括直接涨价、缩规格(如88g变70g)和换包装等。终端零售价从几毛钱一包一路飙升至3元/包,让众多网友直呼“吃不起”。
提价确实保住了高毛利。2022年至2024年,涪陵榨菜毛利率分别是56.95%、54.78%、54.55%,虽有下滑但始终维持在50%以上。在张戟看来,涪陵榨菜的产品利润率已经是行业顶尖了。
然而,当涪陵榨菜失去最初的性价比,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纷纷倒戈,转而投向鱼泉榨菜、味聚特等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蚕食。同时,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高盐属性的榨菜与消费者低盐、无添加的诉求相悖。调研显示,低钠榨菜已成新宠,传统高盐产品遭年轻群体抛弃。
尽管涪陵榨菜后来也推出了减盐产品,但张戟认为,即使涪陵榨菜通过减盐等方式来迎合健康理念新趋势,但对于已经萎缩的市场份额,更多是在原有消费群体内部替代,通过改善毛利结构来支撑提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品类下滑的问题。
跨界调味品破局
涪陵榨菜知道,单一品类的发展行不通了。早在2014年,涪陵榨菜就收购恵通食业进军泡菜领域,开发萝卜、海带丝、下饭菜等产品,试图借“乌江榨菜”的品牌效应再造大单品。此后还推出“小脆口”零食、联名款“开味说”花生,入驻零食量贩店,想从新式渠道找到发展的转机。
但2017年,涪陵榨菜又将战略回调为“榨菜单核优先”,延迟新品投入,直到2022年业绩承压、核心榨菜业务的增长乏力,迫使涪陵榨菜不得不将多元化跨界从“尝试”升级为“战略核心”。
2024年,涪陵榨菜才明确提出“内生+外延”双轮驱动战略,将并购视为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手段。收购味滋美便是此次战略的落地实践。
2025年4月,涪陵榨菜披露,计划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是涪陵榨菜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业绩下滑压力时,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一步。
味滋美从事川味复合调味料、预制菜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火锅调料、中式菜品调料、肉制品等。不过,其近年业绩略显平淡。2023年和2024年,味滋美营业收入分别为2.84亿元和2.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41亿元和0.4亿元。
最新消息是,8月28日,涪陵榨菜回复投资者提问,称并购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董秘回应称,目前在做具体协议方面的一些协商,具体完成收购时间暂时还未知。
“双轮驱动”能否行得通?
从复合调味品行业来看,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达到2032亿元,同比增长13.77%,占调味品总市场规模的34%。此外,目前复合调味品行业CR5不足15%,尚未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
涪陵榨菜在近期的投资者互动中表示,味滋美深耕川调领域多年,具备成熟的B端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在产品研发、柔性生产、市场快速反应等方面独具优势,公司可依托其餐饮终端,完善新渠道布局,开辟第二增量市场。另外,公司经过多年的C端产品渠道精耕,在经销商和渠道网络、销售网络上具备优势,味滋美目前正在储备开发C端产品,并购完成后,可借助公司自身渠道优势对其进行快速铺货上市。
业内有观点认为,单一品类易触天花板,涪陵榨菜通过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如调味料+预制菜),构建场景化产品矩阵,或成破局之道。
但“双轮驱动”能否顺利运转?张戟也提到,榨菜和调味品是两个不同的业务,收购后的业务整合需要考虑战略上的互补性,包括品类结构、用户结构、渠道结构、业务模式、资源配置以及内部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当主营业务与被收购业务的运作模式、用户群体存在较大差异时,如何实现有效整合并发挥协同效应,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