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历史性节点,当地时间11月22日刚刚在巴西贝伦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被赋予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全球气候治理已从宏伟的目标磋商,迈入艰巨的系统落地与行动深化阶段。


资金、技术、执行力,诸多挑战依然横亘在前。而在大会的聚光灯下,一个清晰的现象愈发凸显:中国,正以其日益增长的务实行动与创新智慧,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不可或缺的力量,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


格润气候治理智能平台发布会现场合影。生态环境部供图


从理念到工具:中国数字化方案点亮气候治理未来


如果说气候谈判勾勒了世界的“气候理想”,那么如何将理想照进现实,则需要高效的工具与坚实的支撑体系。在COP30中国角“数字化日”,一款名为“格润气候治理智能平台(GREEN 1.0版)”的发布,恰如其分地回应了这一全球性痛点,展现了中国在气候治理数字化前沿的探索与担当。


这场以“AI for Climate Governance”为主题的边会,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主办。会上发布的格润平台,并非一个简单的数据库,而是一个深度融合人工智能(AI)、知识图谱、检索增强生成(RAG)等前沿技术,并整合了最新权威NDC 3.0数据库的智能系统。正如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数字平台研究主任宋伟泽所演示的,该平台实现了多语种智能问答,让用户能在同一系统中完成对全球气候信息的“找、看、分析、报告”。


无论是按国家、主题还是时间进行分钟级的全球气候动态追踪,还是进行深度的语义分析、趋势总结和自动化报告生成,GREEN平台都能胜任。它致力于让智库研究人员、谈判代表和决策者从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困境中解脱,将复杂数据转化为清晰洞察,从而实现更科学的判断与决策。这标志着,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的,不再仅是资金与项目,更开始输出创新性的数字化公共产品。


这一创新的背后,是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演进趋势的深刻洞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院长李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化与智能化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支撑体系。”他坦言,信息不对称和碎片化是制约国际合作效率的重要瓶颈之一,而GREEN平台的研发初衷,正是为了打通这一瓶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闫世东则从更宏观的层面强调,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建设开放包容的数字气候治理生态,并特别提到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AI与气候数据应用的培训、资源与工具,这体现了中国推动技术普惠、加强全球能力建设的承诺。


平台的价值迅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联合国气候变化全球创新中心特别顾问张友谊高度评价其创新意义,认为这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信息共享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并预言其将成为“中外气候信息交互、全球合作的基础”。


“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主题边会合影。生态环境部供图


从承诺到资金:中国气候投融资实践铺就行动之路


再先进的工具,也需要资金的血液方能运转。气候行动落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在COP30中国角另一场重磅边会——“金融加速推进全球气候行动”气候投融资边会上,中国系统性地展示了其如何通过构建有效的政策与市场体系,为气候行动注入金融动能。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开幕致辞中,清晰阐述了中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从构建顶层制度框架,到部署23个地方试点;从指导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到配合央行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一系列举措勾勒出一个正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气候金融生态。这不仅是对国内“双碳”目标的支撑,更是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资金这一关键议题上关切的积极回应。


巴西农业和畜牧业部部长特别顾问Pedro Cunto的致辞,则代表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努力的认可。他高度赞扬中国贡献,并明确指出巴中两国在金融助推气候行动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这种基于务实合作的赞赏,比任何空洞的赞美都更有分量。


边会的高端对话环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思考深度与实践广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提出,气候投融资需同时锚定“双碳”目标与全球气候治理需求,兼顾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毅则精准指出了当前气候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领域细分的趋势下,所面临的机制支撑不足、资金错配等挑战,并提出了强化政策引导与创新金融模式等破解之道。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提出的“标准—激励—市场”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旨在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多重协同效应。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则呼吁打破壁垒,以务实合作推动资金落地,尤其要关注全球南方国家的需求。


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到市场主体的积极探索,再到与国际社会的深度对话,中国正在尝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为世界提供借鉴的气候投融资路径。这不仅是“中国方案”的输出,更是与“巴西方案”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践进行交流互鉴,共同丰富全球气候治理工具箱的过程。


从二氧化碳到全温室气体:中国协同治理彰显决心与智慧


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在于,它远不止于二氧化碳。在COP30中国角举办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主题边会,则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全面、精准的科学态度与行动决心。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逯世泽明确指出,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关键环节,并宣布中国已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一承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和美国环保协会执行副总裁视为“里程碑意义”的举动,彰显了中国“最大努力”的坚定决心。


边会详细展示了中国在甲烷、氧化亚氮和六氟化硫这三种关键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上的扎实进展。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发布年度进展报告,成员已发展至10家,在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技术实践与国际合作上取得显著成果。从国家政策到企业行动,中国的甲烷治理正在形成合力;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分享了其年减排千万吨级二氧化碳当量的工业氧化亚氮控排技术与商业模式,并提出“技术输出+碳信用开发+国际标准互认”的全球合作路径,展示了中国工业界应对气候挑战的技术自信;国家电网公司展示了从回收净化、替代技术研发到无害化处置六氟化硫的全链条技术突破,并与国际企业同行交流,共同探讨未来技术路径。


这些具体而微的案例表明,中国的气候行动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推进,体现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格润智能平台带来的“数字东风”,到气候投融资构建的“资金活水”,再到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发起的“精准狙击”,在COP30的舞台上,中国呈现的是一幅多层次、立体化的气候行动图景。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谈判参与者,更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解决方案提供者、一个言出必行的行动派。当全球气候治理步入全面落地的深水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务实合作与创新工具。


在巴西贝伦,全世界看向中国,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排放大国的责任与转型,更是一个通过科技创新、金融赋能与精准治理,为充满挑战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确定性、提供新动能的伙伴。前路依然漫漫,但中国的行动与智慧,无疑为共同应对这场全球性危机增添了宝贵的信心与力量。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