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发布,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为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其中,提出将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第一位,并且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突出 “投资于人” 的战略导向,明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每一项都紧扣社会关切。
如何理解 “投资于人” 的核心要义?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释放 “人才红利” 的关键突破口在哪?房地产行业现状如何,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新格局?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话了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受访者供图
没有产业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制造业占比GDP应在25%左右
新京报贝壳财经: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十五五”规划建议有什么突出特点?
刘元春:“十五五”是一个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一定要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来进行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十五五”规划建议凸显了这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特别是对我们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一些核心问题,它抓得特别准,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更加突出新质生产力以及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二是更加突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国内大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全面推进;三是更加突出安全问题;四是更加突出民生问题和共同富裕。
新京报贝壳财经:“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第一位,并且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释放什么信号?
刘元春: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根本基础。这是人类历史特别是市场经济形成400年来印证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产业,特别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仅就科技论科技,科技是走不远的。
没有产业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十五五”规划建议之所以把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第一位,而非像“十四五”那样把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放在首位,正是基于我们对产业-科技良性发展新规律的认识,以及我们对苏联和美国过去数十年经验教训的总结。
因此,我们明确提出,要服务实体经济,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近年来,我国将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放在核心位置,从而推动竞争能力大幅提升,也推进创新从传统、初级的应用型创新向基础型创新延伸,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化。
我认为,制造业占GDP比重应稳定在25%左右。历史上,很多大国在强盛时期均保持25%的制造业占比,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一个国家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将萎缩,服务业将大幅飙升。但是现在大家认为这种观点,包括丹尼尔·贝尔等人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和产业梯度发展的理论,与大国战略实际上是不相匹配的。所以,美国人也大呼他们上了后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当。
因此,我们要抓住“产业”,但这需要很多制度体系和战略体系作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喊口号。
投资于人可改善民生,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京报贝壳财经: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一提法背后是一种怎样的考量或者经济学逻辑?
刘元春:投资于人,核心在于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其中,投资于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是比提高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与投资于物相比,投资于人不会直接反映在产能上,这避免了投资于物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效果。此外,投资于人能够切实改善民生,直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夯实了社会发展的基础,还能释放出新的消费需求,有效增强内循环动力,逐步扭转当前消费不足、内需乏力的局面。
过去,我们简单地注重物的投资,虽然短期内拉动了需求,但实际上也扩大了供给,容易出现供需错配、供大于求的问题。所以,未来我们投资的内涵、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不是像传统增长模式中大规模进行物质资本的投入,而是体现在技术、人力资本、福利、素养等方面的提升,从而改变主体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内需结构和总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人才红利”的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刘元春:未来十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持续攀升。据预测,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从2025年的1222万增至2038年的1600多万。
然而,在高校毕业生供给提升的同时,技术进步导致相应高端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趋于下降。因此,未来1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是前所未有的。就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社会和政治稳定。
要缓解这一压力,我们必须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进行全面改造和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劳动力吸纳能力最强的产业,其就业占比在欧美国家达80%左右。因此,发展服务业依然是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其中,应优先安排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行业。举个例子,中国有3000多万失能老人,对应需要护理人员逾3000万。如果我们给予失能老人一些财政补贴,使他们能负担陪护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养老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就业问题。
整体来看,未来应从两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推动劳动力供给与服务业需求相匹配;第二,打造新型服务体系,国家通过财政补贴、产业政策、市场引导等举措,激活行业发展潜力。当然,在特定时期,还可采取以工代赈等模式,由国家构建适应于大学生就业的新项目,既培养其能力,也实现了有效的转移支付。
总之,我们要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结构,很好地计算出就业需求,根据供需缺口来提供国家政策主导型的就业方案。
房地产已摆脱最危险时期,底部调整会经过一段时期
新京报贝壳财经:“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房地产相关内容被写入民生部分,这意味着什么?你对未来5年房地产的走势有什么判断?
刘元春:“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民生部分谈及房地产,是希望贯彻房住不炒,突出“房住”这一民生功能,更关注房子的居住属性。但这不等于中央不承认房地产的资产功能,不必过度解读。
在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中央已对房地产下一步的调整做出了明确部署,一是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二是要以城市更新和新型城镇化作为两个核心抓手,通过市场化和政府进行双轨解决。因此,高质量的住房建设和新型发展模式是“十五五”关注的重点。在这一点上,要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下一步房地产的调整拿出一系列新的落实方案,这是值得关注的。
经过四年的调整,房地产已经摆脱了最危险的时期。过去四年,国家一方面通过“保交楼”防止房地产的风险向社会蔓延,另外一方面通过白名单制度,通过对流动性的关注,防止房地产深度调整向金融体系进行蔓延。这两个目标完成得很好。
下一步,就会进入到房企债务重构、市场出清,以及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和国家新的住房建设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应当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帮助房地产快速触底。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地像买青菜萝卜一样,少了就涨,多了就跌。相应政策的出台也涉及大量利益。
所以,我认为,房地产底部调整的阶段会经过一段时期,但它也恰恰是我们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构建中国特色住房保障体系的最佳时刻。只要我们能做出一些突破性的调整,那么中国房地产进入到一个新的、健康的阶段是可期的,而不是像国外一些机构所认为的,还要在底部爬行很长时间。当然,政策依然是核心要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穆祥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