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AI的“身影”无处不在。在集中了高精尖医疗技术的医疗器械与医药保健展馆,无论是在药械研发、辅助诊断、提升临床实践效率、商业决策等多个层面,基于AI开发出的一系列创新产品亮相进博会,多项合作达成。AI,已经成为药械、医疗领域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与AI同热的脑机接口技术,也在进博会多个展馆现身,带领参观者进入前沿技术的世界。


AI赋能,医学科研、新药研发加速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AI行业以及AI药械研发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22年1月,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药研发,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应用。


罗氏、阿斯利康、强生、波士顿科学、西门子医疗等跨国企业都在与AI企业合作推进多个项目。本届进博会,AI赋能的创新药械、科研助手、护肤装备、医学图像处理平台、诊断设备数智化产品聚集,为“最卷展区”带来了超高人气。


“我们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AI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辅助单个病例的诊断,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赋能整个医学研究体系。”在进博会“AI为翼,科研为笔——罗氏医学创新生态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表示,医学创新的未来,不仅取决于AI技术的先进程度,更取决于如何将尖端AI技术与复杂临床需求和医学科研洞察深度融合,实现从“概念验证”到“规模价值”的跨越,这已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关键课题。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徐捷博士指出,医学领域是AI最具挑战,也最具社会价值的应用场景。通过算法与知识的融合,我们希望让AI成为医生的“第二助手”,实现从信息提炼到知识生成的闭环,让临床更精准,让科研更高效。只有AI技术与科研智慧双向融合,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医学研究的共同引擎,而非孤立工具。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罗氏制药中国加速推动AI在科研与临床领域的应用落地,构建出一个以AI为引擎,以数据科研洞察为航标的医学创新生态,跨越医疗边界。进博会上,罗氏制药中国分享了聚焦于提升临床实践效率的“MDT智能体”,并携手商汤医疗以及若生科技联合发布“小罗智多星”AI科研解决方案,基于生成式AI技术,提供从智能选题、文献解读到方案生成、智能写作的科研全流程支持。作为全天候的科研助手,“小罗智多星”将科研人员从烦琐的信息处理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创新本身。此工具自试运行以来,已覆盖全国90个城市、700家三甲医院,帮助4000余名医生落地科研项目600余项,累计节约科研工时超过2万小时。


复星医药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拥抱AI,已逐步构建覆盖研发、运营以及产品应用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体系。进博会上,复星医药展出的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深度融合DeepSeek等领先大模型技术,在药物商业决策、临床试验预测、毒理优化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跃升。


在医疗美容科技领域,复锐医疗科技(Sisram)正在推进AI与产品的战略融合,首次在进博会展出智能皮肤分析与咨询服务解决方案Alma IQ。在北美首发后引起热潮的Universkin,在本次进博会上也迎来了亚洲首秀,该系统是世界首款AI辅助的医疗级护肤系列。


工作人员正在展示Alma IQ产品操作。图/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摄



AI辅助诊断、手术,医疗器械有了“智慧大脑”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的任务,其中,到2027年要建立一批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临床专病专科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基层诊疗智能辅助、临床专科专病诊疗智能辅助决策和患者就诊智能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应用,基本建成一批医疗卫生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打造更多高价值应用场景,带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进博会上,“AI+医疗”领域创新产品和技术备受瞩目,在AI赋能之下,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也有了“智慧大脑”。


美敦力康辉今年再次带来了在2023年进博会首秀的产品AiBLE数智创新生态,该生态融合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术中影像与动力设备等智能装备及植入物,深度整合AI与数据平台,探索设备联动与数据互通。2024年,本土制造的多款高端智能设备在第七届进博会上完成首秀,进一步丰富了AiBLE生态内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今年,AiBLE数智生态家族的多款明星产品再度“集体返场”,其中就包括去年进博会首展的Mazor XC脊柱外科机器人、NIM-Eclipse术中神经监测系统,以及擎航EngineNav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等本土新质生产力代表。得益于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这些创新成果在过去一年中都陆续完成商业化与临床落地,实现了从“进博展台”到“手术台”的跨越。


工作人员展示美敦力AiBLE数智神外生态产品的操作。图/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摄


在西门子医疗展台AI专区,系统性地展示了其作为“全球AI智核工场”的前沿创新成果。展区通过三大主线呈现AI驱动的医疗变革:智慧影像链引领的设备自主化演进、AI赋能的临床精准决策与个体化治疗,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突破性进展。此外,西门子医疗展示的图像处理平台syngo.via VB80搭载了全新的前列腺癌AI辅助诊断软件syngo.via Prostate MR。该软件具备业界独有的病灶自动检出与报告自动生成功能,可显著提升阅片效率和诊断准确性,有效降低误诊和漏诊风险。


波士顿科学首次设置AI赋能医疗展区,集中展示其在AI应用上的前沿进展,带来多款心脏健康领域创新成果,包括首款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具备AI功能、聚焦冠脉介入治疗场景的新一代血管内超声诊断系统AVVIGO+;首个获FDA批准的心衰预警系统——HeartLogic心衰监测系统,其可追踪血管系统数据并生成直观心衰指数,提前34天提示心衰风险;以及借助AI与深度学习的BeatLogic心脏算法,能自动解读患者心电图数据,精准识别心律失常,辅助医生节省审阅时间,优化治疗方案。


连续六年参展的海尔旗下的盈康一生,今年的展台设计无处不AI,参展主题设定为“AI in care·因AI盈康”。其中,未来医院场景聚焦“院内+院外”全链条升级,构建智慧医疗生态。院内场景,AI问诊、数字乳腺机、伽玛刀等集中亮相。


索诺瓦集团则带来了峰力AI人工智能太极全能系列助听器亚洲首展。该系列产品实现了超响应ERA芯片和超算力Deepsonic芯片的“双芯协同”,并搭载深度神经网络DNN的超强听觉认知声音处理算法,成为业内唯一具备实时AI处理的双芯片助听器。该设备能够模仿人脑的听觉认知过程,自动识别不同场景并智能切换,并在极端嘈杂的环境中实现万向言语声音处理,从各个方向精准剥离噪声,聚焦于言语声,将语音理解力提升50%,聆听疲劳感降低37%。同时,内置中文言语处理器3.0,特别针对中文声调与发音特点进行深度优化,使对话识别更精准。


峰力AI人工智能太极全能系列助听器。图/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摄


脑机接口技术赋能,开创革命性治疗范式


用意念操控器械,已照进现实。今年6月,马斯克在Neuralink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新技术:7位植入脑机接口的患者,用思维控制冰冷的机械臂,就能完成打字、玩游戏等一系列操作,其中,一位瘫痪多年的患者可以用大脑发出的信号指挥机器人手臂为自己倒水。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落地,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相关研发中。今年进博会,不仅有AI赋能的产品,更有近年来研究领域最热门、最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带领我们进入前沿的未来世界。


通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全新的“神经通路”,脑机接口技术为众多传统医学手段已宣告无效的患者开辟了革命性的治疗范式——让瘫痪者重新站立行走,让帕金森病患者改善震颤,让失明者重获光感。脑机接口技术的关键在于将上千根电极精准置入大脑功能区,而这一区域作为人类一切生理与认知能力的物质基础,脆弱而不可再生。植入手术过程中的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患者语言、运动或认知功能的永久性损伤。因此,脑机接口对影像定位精度与手术规划质量提出极高要求,医学影像技术不仅是脑机接口的基础支撑,更是其发展的核心引擎。


进博会上,西门子医疗脑机接口全流程解决方案亮相,这是西门子医疗全球首次展出其覆盖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评估全流程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并同步展出该方案中的数款核心影像设备——双子星超高梯度场磁共振MAGNETOM Cima.X、双源光子计数CT NAEOTOM Alpha和极速能谱血管造影系统ARTIS icono ceiling Xpand。这些设备为脑机接口构建了“介观”层级的影像平台,为脑机接口手术全流程提供了全面技术基础,推动脑机接口从科研突破迈向临床应用。


美敦力展台展出了集成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可充电、可感知闭环脑起搏器Percept RC。工作人员介绍,该款起搏器实现了“读脑—释义—反馈—疗愈”的完整闭环治疗,医生在患者胸部皮下植入刺激器,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目的。该脑起搏器已获批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和药物难治性癫痫。相较于传统脑起搏器的单向治疗,Percept RC让治疗更贴合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美敦力可充电、可感知闭环脑起搏器Percept RC。图/企业供图


在中国馆,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机器人,可以帮助中风以后神经受损、偏瘫的患者进行神经康复,助力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雅诗兰黛展台,消费者还能戴上搭载脑机接口技术的智能脑环体验不同的香水,观察到每款香水对情绪的影响。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