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从2015年、2019年到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演进可以看出,我国慢性乙肝治疗的目标已从‘疾病控制’逐步迈向追求‘临床治愈’。”在日前举行的乙肝防治健康科普学术交流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表示。会议同期,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乙知”乙肝健康科普项目启动,旨在通过多举措提升公众对乙肝的科学认知,推动预防、筛查、诊疗的规范落实,最终降低乙肝发病率和疾病负担。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乙肝是我国流行最广、负担最重的肝炎类型。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崔钢介绍,过去三十年,我国走出特色乙肝防控路: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到2005年实现新生儿免费接种全覆盖,再到如今通过国家集采让抗病毒药物月均费用降至十元以内,一系列硬举措带来了历史性成就。但防控仍面临“存量大、发现晚、管理弱”的挑战,我国现有约75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3000万人未知感染状态,而约1700万需治疗者中仅约300万接受规范治疗,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仍是“隐形杀手”。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今年9月,国家疾控局等9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防治病毒性肝炎行动计划(2025—2030年)》,提出了“持续夯实免疫屏障,不断提升检测发现率、诊断率和治疗率,持续降低新发感染,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为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奠定坚实基础”的总目标。


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即临床治愈),是目前国内外乙肝防治指南公认的理想治疗目标,也是患者回归健康生活的关键一步。乙肝临床治愈是指停止治疗后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阴性,伴或不伴抗-HBs出现,乙肝病毒DNA低于最低检测下限,肝脏生物化学标志物指标正常。获得临床治愈后,患者肝癌、肝硬化风险显著降低。王贵强指出,从2015年、2019年到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演进可以看出,我国慢性乙肝治疗的目标已从“疾病控制”逐步迈向追求“临床治愈”。2023年以临床治愈为主要疗效指标的有限疗程的新药确证性临床试验的标准更新,进一步明确了“临床治愈”的关键地位。“Ⅲ期注册临床研究显示,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中,停药24周后31.4%实现了HBsAg转阴且乙肝病毒DNA持续抑制,即达到‘临床治愈’。更令人振奋的是,停药两年后,约90%的患者能长期维持这一疗效,复发率极低。这对于广大乙肝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全新开始。”王贵强表示。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乙知”乙肝健康科普项目同步启动,项目旨在通过开展乙肝防治科普公益活动、建设科普基地、加强院际合作、深化患者教育等形式,提升公众对乙肝的科学认知,消除歧视,推动预防、筛查、诊疗的规范落实,最终降低乙肝发病率和疾病负担。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