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三板西式调味料企业广东百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食品”)披露,公司已通过北交所上市辅导验收。不过,该企业目前仍存在家族控股超八成、业绩增速放缓等问题待解。与此同时,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当前调味品行业迎来一波“资本化浪潮”,其中,幺麻子、太和坊等细分领域企业也纷纷启动北交所冲刺计划,而行业龙头海天味业、天味食品则谋求港股上市以拓展国际业务。


完成上市辅导验收

百利食品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1.78亿元,法定代表人徐伟鸿,主营西式复合调味品的生产、研发和销售。2025年5月6日,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并于同日宣布计划在北交所上市,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5400万股普通股,募集资金约11.64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全国总部项目建设、亨氏食品智慧工厂项目(一期)以及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

据悉,百利食品在2025年5月6日与招商证券股份签署辅导协议,次日开始正式接受辅导,至9月22日收到广东证监局出具的《关于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辅导工作的验收工作完成函》,标志着百利食品已顺利通过辅导验收。

百利食品表示,根据近两年经审计的财务数据,公司2023年度、2024年度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分别为2.2亿元和2.76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分别为37.09%和32.58%,符合《上市规则》规定的在北交所上市的财务条件。

与此同时,百利食品还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9月22日向北京证券交易所报送了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报材料。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根据相关规定,申请公司股票自2025年9月23日起停牌。停牌期间,公司将根据相关事项进展情况,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行业分析指出,百利食品以新三板为跳板,积极冲刺北交所上市,有望在资金实力、品牌影响力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提升与国际同业巨头竞争的综合能力。

存家族企业等多重挑战

百利食品家族企业性质明显,创始人家族合计持股比例超过80%。据2025年3月发布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公司实际控制人徐伟鸿、卢莲福夫妇分别持有公司20%、45%的股份,二人通过其控制的东莞鸿福合计间接持有公司1.95%的股份,合计持有66.95%的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此外,二人的一致行动人徐梓豪(徐伟鸿和卢莲福之子)、徐栩莉(徐伟鸿和卢莲福之女)、鸿福四号(家族亲属)分别持有公司10%、5%、0.39%的股份,上述各方合计持有公司82.34%的股份。不仅如此,徐伟鸿家族成员深度参与公司运营:徐伟鸿为公司董事长,卢莲福任副董事长(曾任采购总监),徐梓豪担任公司董事、高管,徐栩莉任总裁助理。

有分析指出,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虽有助于提升决策效率,但也可能削弱中小股东在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存在“一股独大”所带来的公司治理风险。

从业绩来看,百利食品虽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呈现放缓趋势。2023-2024年,百利食品营业收入分别为16.05亿元、19.12亿元,增速从27.4%下滑至19.1%;净利润分别为2.22亿元、2.76亿元,增速从41.7%回落至24.07%。

此外,西式复合调味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百利食品面临多方压力。国际品牌丘比、亨氏等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已在多家跨国餐饮企业中建立起成熟稳定的渠道体系,并积累了较高的品牌认知度。而本土企业像宝立食品、立高食品、倍乐食品等西式酱料企业也在市场中崭露头角,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

调味品企业加速拥抱资本

值得关注的是,近半年,调味品行业迎来一波“资本化热潮”,多家企业密集拥抱资本市场。2025年6月19日,海天味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实现“A+H”双上市平台的调味品企业;8月5日,“藤椒油第一股”幺麻子在北交所的上市辅导备案申请获受理;8月20日,川味复合调味料的上市公司天味食品宣布筹划在港股上市;9月1日,太和坊也在新三板挂牌,并明确宣布冲刺北交所“冬调第一股”的目标。

从业务结构来看,幺麻子和太和坊均属于细分领域代表企业。幺麻子主打藤椒调味油、椒麻味型复合调味料等产品,藤椒油占营收主导地位。太和坊的产品以香肠腊肉调料为主导、中式菜品调料和发酵调味品为特色。

然而,幺麻子与太和坊也面临产品单一化和区域局限的挑战。资料显示,2022年—2024年,幺麻子调味油(包含藤椒油在内)业务占比公司总营收94.07%、91.29%、92.48%,且其销售区域高度集中于川渝地区。太和坊同样依赖西南市场,其香肠腊肉调料产品在2023年及2024年收入占总营收70.83%和69.25%,区域销售集中度近九成。

不过,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前述的百利食品,还是太和坊,都选择从新三板跳转北交所。业内人士称,根据北交所上市条件,申报对象需为在新三板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因此,不少企业试图通过新三板达到北交所上市的目的。

上海至汇战略咨询首席顾问、中国调味品协会大数据信息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戟分析认为,在当前食品行业主板上市机会暂时中止的背景下,北交所为其开辟了新的资本路径。他进一步指出,北交所比新三板具有更好的资本价值和流动性,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品牌知名度等。同时,也有利于百利食品、太和坊等企业从餐饮流通渠道走向家庭消费市场,提升其品牌溢价能力,反过来又能带动其在餐饮流通渠道的市场渗透。

相比之下,行业龙头企业则倾向于通过港股平台推进国际化战略。海天味业已完成“A+H”双平台布局,天味食品也计划通过港股上市加速全球化进程。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新京报记者称,港交所具备独特的地缘与文化优势,是中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跳板”。他表示,香港毗邻内地,监管体系兼容性强,上市规则对红筹架构、同股不同权等创新模式包容度高,且审核效率相对稳定。对于海天味业、天味食品这类已有A股基础的成熟企业而言,赴港二次上市(如同股不同权或介绍上市)流程更便捷,成本可控,能快速打通国际资本市场通道,有助于实现“境内融资+境外扩张”的双轮驱动。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