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捡垃圾成为“动力电池回收第一股”的格林美,如今要冲刺港股上市了。
A股上市公司格林美9月23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作为中国镍、钴、钨资源回收量第一的企业,格林美在新能源材料与循环经济领域经营多年。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也因此被笑称为“丐帮帮主”。
随着新能源车发展,曾经的“电子垃圾”如今已变成“金疙瘩”。格林美喊出新目标,到2033年,公司要力争做到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34亿元)的业绩,还要迈入世界500强。
不过,在格林美极速扩张背后,公司债务攀升、毛利率波动、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不容忽视。
毛利大幅波动,负债攀升
格林美目前拥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关键金属资源回收、锂电池及报废汽车回收、新能源材料制造。
根据招股书,2022年-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3.92亿元、305.29亿元、331.99亿元、175.61亿元。但格林美的盈利并不稳定,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13.32亿元、11.62亿元、13.29亿元、8.43亿元;毛利在2023年同比大幅下降12.5%至37.4亿元,虽于2024年反弹至50.8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仅为21.91亿元,不及去年全年的一半。
毛利率走势类似,从2022年的14.5%降至2023年的12.2%,2024年回升至15.3%后,2025年上半年又回落至12.5%。
值得关注的还有其攀升的负债。截至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总负债已达486亿元,较2022年翻倍,短期债务压力显著。公司的流动资产净值也从2022年末的69.53亿元锐减65.9%至2023年末的23.71亿元,并在2024年末出现45.35亿元的流动负债净额。尽管2025年上半年转为流动资产净额4.6亿元,主要得益于应付账款结算和现金增加,但高负债结构对现金流的压力依然存在。
格林美解释,负债增长主要源于业务扩张带来的借款增加、应付账款上升以及印尼Morowali生产基地的建设投入。
从大学老师到“丐帮帮主”
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专业,曾留校任教并从事材料科学研究。2001年,时年36岁的他走出象牙塔,在深圳创立了格林美,以“城市矿山”为理念,专注于从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等资源中回收利用,向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掘金”。
有报道称,许开华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拆解电子僵尸炼就真金白银”,下联是“循环城市矿山守护绿水青山”,横批是“点废成金”。由此,许开华被笑称为“丐帮帮主”。
在那个年代,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对镍、钴、钨等关键金属的需求很大,依赖进口;但另一方面,每年产生的数以百万计的废旧电池、报废电器等电子垃圾,不仅污染环境,更是一座座被遗弃的“富矿”。许开华相信,他有技术能从矿石中提炼金属,甚至再生资源。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前后。随着全球绿色浪潮兴起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拉开序幕,电池的核心材料——镍、钴、锂的战略价值凸显。废旧电池瞬间成为新能源赛道上的“金矿”,格林美也不再是“收废品”的了。2010年,格林美在深交所上市。许开华进一步将业务从回收延伸至再造,布局新能源材料制造,生产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等电池核心原料。
此次赴港上市,许开华瞄准的是全球市场。通过港股平台,格林美将加速其印尼生产基地等国际化布局,整合全球资源。
剑指2000亿元业绩目标
格林美此次冲刺“A+H”引发市场瞩目,正值电池回收行业迎来爆发期。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率提升,动力电池退役潮正在到来。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至2030年,全球退役电动汽车电池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52.1%。到2030年,预计约15%的新电池所需镍、钴、锂将来自回收材料。
电池回收行业迎来高速增长,但行业门槛仍然较高。在关键金属资源领域,企业需具备成熟的湿法冶金技术、规模化产能和稳定的原料来源。格林美在镍、钴、钨回收量上国内排名第一,并拥有全球最大的红土镍矿高压釜,在技术上具有一定优势。
基于此,格林美也提出了新的目标。今年5月6日,在格林美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许开华立下目标称,2025至2027年,格林美营收要分别突破400亿、500亿和600亿元,维持每年20%的高增长率。到2033年,格林美力争做到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34亿元)的业绩,公司要迈入世界500强。
不过,拥有这一技术的并非只有格林美。在电池回收环节,它的竞争者包括宁德时代、华友钴业、天奇股份等产业链企业,以及部分专业回收公司。
此外,行业也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路线变化、环保合规等风险。格林美在招股书中坦言,公司业务受镍、钴、锂等价格波动影响显著,研发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也存在不确定性。不仅如此,重资产运营模式对资金需求量大,负债率高企可能制约其后续投入能力。
9月24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上述问题联系格林美,截至发稿时,格林美方面暂未回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