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间,红日药业发布公告,经自查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合计3383.82万元。这是近期公布需补税的多家医药企业之一。稍早前,广誉远公告,公司需补缴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共计2966.54万元,太极集团、中国中药、一心堂、科兴制药等多家上市企业均公布补税情况,补税额度均接近或超过千万元。业内人士表示,在医药反腐的背景下,补税背后是医药行业面临的税务合规、营销模式变革、医保基金安全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2024年以来生物医药企业补税情况。数据来源: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有企业最高补税逾3亿元


据红日药业公告,经红日药业及全资孙公司自查,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合计3383.82万元。截至目前,税款及滞纳金已缴纳完毕。红日药业表示,补缴税款及滞纳金事项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不涉及前期财务数据追溯调整,亦不涉及行政处罚。不过,此次补缴规模已经超过了红日药业2024年全年的净利润(2146.73万元),至于补缴事项对2025年业绩的影响,红日药业表示,“以2025年度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为准”。


另一家药企广誉远今年8月29日公告,经自查,控股子公司西藏广誉远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广誉远)需补缴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共计2966.54万元。广誉远表示,本次补缴不属于公司主观造成的偷税、漏税情况,不涉及税务行政处罚。不过,同一天,公司财务总监王俊波、副总裁任岩辞职,王俊波仍担任副总裁一职,任岩则不再担任公司副总裁。


太极集团的补税事项,则直接影响了公司业绩。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润2665.27万元,而在最初发布的业绩预告中,公司2024年净利润预计为1.56亿元,控股子公司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全资子公司重庆中药材有限公司补税是影响业绩的主要原因,两家公司共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约1亿元。太极集团需要补税的不止这两家子公司,据其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对其子公司涪陵制药厂、西南药业、桐君阁股份公司2021年至2023年进行了税务检查,重庆中药材公司对2020年至2023年期间的纳税义务开展了自查,根据当地税务检查和企业自查情况,上述子公司于2024年缴纳税款合计7140.90万元,并预提税款及滞纳金合计2.32亿元,几家子公司于2025年已缴纳2024年预提税款及滞纳金合计约1.43亿元。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自2024年以来,已有包括中国中药、一心堂、科兴制药等在内的8家上市企业补缴税款,其中一心堂补税额度最高。据其财报,公司及各子公司接受所在地各主管税务局对2020年至2022年的纳税情况开展税收辅导工作,涉及缴纳税费合计2.33亿元,主要涉及税金为独立纳税门店房租等经营费用,由总部统一签订合同按视同销售的有关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及附加税,税款缴纳涉及滞纳金为7654.32万元,合计3.10亿元。


医药行业税务监管趋严


医药企业和多家上市公司“补税”的案例一度引发关注,甚至引发了企业对税务部门要“倒查30年”企业税务问题的担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2024年6月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近期反映的有关查税补税,有的是对企业以前年度欠税按程序进行催缴,有的是对企业存在的税收政策适用风险按程序予以提示告知,均属税务部门例行的依法依规正常履职行为。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医药反腐的背景下,补税背后是医药行业面临的税务合规、营销模式变革、医保基金安全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除了补税,也有医药企业因税务问题被处罚。乐普医疗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下属公司因取得虚开的增值税发票被处罚,当年12月,下属公司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接到行政处罚事项告知,因在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期间,取得虚开的增值税发票,受到处罚共计154.76万元;2020年7月,舒泰神因虚开增值税发票共902张,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被要求补缴三年的企业所得税约1191.38万元。


医药行业税务监管日趋严格。医药行业一度是“带金销售”的重灾区,早在2019年6月,财政部会同国家医疗保障局,抽取了77家医药企业检查名单,进行“穿透式”查账,重点检查医药企业的费用、成本和收入的真实性等问题。在医药反腐的背景下,税务问题亦是监管重点,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委于2024年5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加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力度,紧盯项目招采、目录编制、价格确定、项目申请、新药申报、回款结算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医药领域风险,聚焦虚开发票、虚假交易、虚设活动等形式违规套取资金用于实施不法行为,保持打击高压态势。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柳宝庆